引言:
我最近阅读了周岭老师的《认知驱动》,深受震撼。正好最近看到有位读者在使用“黄金圈法则”深度拆解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受到启发,也想用这样的方式再读一遍《认知驱动》,同时可以实践“以教为学”的学习法则、锻炼写作能力以及传播好的书籍、思想,真是一举三得。
所以,接下来,我也会以《认知驱动》的章节为单位,深度阅读,深度理解,然后以拆解的方式输出自己的感悟。
正文:
今天,是《认知驱动》第一节:复制: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1、“复制”与“转换”是什么?
“转换”与“复制”,“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边际成本高”和“边际成本低”,其实约摸着都在讲一件事情:我们付出的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可以复制的么?这个成果被消费一次之后,就不复存在也没法产生新的效益,还是可以持续的复制,持续地带来收益呢?
那么,哪些事情是具有“复制”性质的事情呢?我愿意称之为创造“作品”的过程,且这些作品是可以复制的。拿文字工作来说,写一份针对某个项目的合同,是“转换”,写一篇几十人、几百人都可以受益的有价值的文章,就是“复制”。
但是,也并非具有“复制”属性的活动就自带成功属性了,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是“价值”。写一篇关于个人生活的碎碎念也具有“复制”属性,但相比而言,写一篇可以解决大多数人痛点、难点的问题,会具有更宽阔的价值。
2、为什么要选择“复制”之路?
其实,“转换”与“复制”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已经解释了为什么要选择“复制”之路。完成一份“转换”性质的工作,若想继续产生价值,也就需要继续投入精力和时间;而完成一份“复制”性质的工作,只要确保在最初工作时,产生的是有价值的东西,价值会在后续的复制过程中一遍遍叠加。而复制这个过程,并不需要继续投入相当的精力和时间。
所以说,我们谈论高效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是否以一个注意力最集中的状态完成了一件事情,也应该关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是否可以产生持续的效益。一个聪明的玩家在认知了后者的重要性之后,自然会想办法付诸行动。因为,这相当于在解放我们的时间。而被解放的时间,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充分地休息,不被繁杂的工作所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以精神饱满的状态,进行更多的具有“复制”属性的活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3、怎么开启“复制”之路?
(1)开始行动就好了
在霍夫曼的“A-B-Z职业规划”中,A计划是你现在所从事的主业,你赖以生存的事业,B计划是你的一项业余爱好,是之后可以发展为主业的一项副业,Z计划就是AB计划都落空的时候,可以确保你活下来的保障。
也许现阶段你拥有着一份仅仅是“转换”性质的主业,但没有关系,你可以结合你的热爱、兴趣锚定一件具有“复制”属性的B计划,把你的业余时间投入其中。不要说主业太累,下班之后只想躺平、玩游戏、看电影,就像我前面说的,从事“复制”属性的工作是在创造作品,相信我,只要坚持下去,你从创造中收获的快乐将远高于躺平所获得的快乐。
(2)记得关注长远价值
很多人用“半衰期”来解释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学到了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类比衡量一个活动的价值,半衰期长的活动是指那些影响深远的活动,半衰期短的活动是指那些影响短暂的活动。
写出一篇会带来广泛转发、讨论的文章,但聚光灯撤下之后就陷入冰冷,或者是一篇关注量没那么大,但确实给别人带去了认知或行动上的改变,甚至几年后还可以持续发挥着微小的影响。诚然,前者会带来短期内更多的鲜花、掌声甚至利益,但细细想想,还是后者更令我心动。
心中谨记“创造长远价值”的原则,实际上是更进一步地提升我们的效率,因为知道什么事情不必做,也就可以帮你节省不必要浪费的时间。不要被关注量、点赞量裹挟,也不要刻意地迎合市场需求,做你认为有长久价值的事情,可以支撑你长久地走下去,也会给你带来更长久的收益和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