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脱不花30天沟通训练营第四课的学习笔记】
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我要让我们的关系往前发展,而不是止步于此。所以,我要对你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展现开放性。
正如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沟通,而不是表达一样,讲演(演示、交流等等)的目的也是为了沟通,而不是表达。
今天这一讲中花姐的这个案例也让人心头一震,说得不也是自己吗?在过去的讲演场合中,不也是在过分关注于表达吗?于是稿子背了又背,就是为了流畅,至于别人能否接收到你传递的信息,能接收多少,对此考虑不足。所有重心都在自己,失了开放性。
借助乔哈里窗模型把人们的信息划分为四类: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共识区;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信息,这叫你的盲区;你知道、但我不知道的信息,这叫我的盲区;你我都不知道的信息,这叫我们共同的盲区。
沟通中遇到的问题或不愉快源于盲区,因为盲区意味着不能共识,所以有效沟通的意义在于让共识区变大,让盲区缩小。
如何做?借助两个方法:
1.少说“你”,多说“我”、“我们”。不由想到工作中的沟通场景,对于有些人打来的电话会让人接的舒服,另一些则不然,原来令我们感到舒服的表达通常是“咱们这项工作落实了吗,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而不是“你这项数据还没给我报上来,怎么搞的”;通常是“我看到咱们的数据最近不太好,不知道我可以帮忙做点什么吗”,而不是“你的数据很差,太让人失望了”,后一种表达虽然陈述事实,但责备意味很重,同时把“你”置于“我”的对立面,让人不舒服,作为回应,可能只会草草应付或消极应付,而在前一种表达里,你我是一个整体,我能理解、能包容、愿意听你的诉求,我保持开放,我想消除我们之间的信息盲区,想必你也会给出积极回应积极配合。
2.每说一段,都问一下对方的意见。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不妨接一句“我想听听你的看法”、“不知道你怎么看呢”,让沟通延续下去,让对方的观点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展现,也让自己及时掌握究竟他人是否理解并接纳我们的观点。
乔哈里窗这个模型值得在每一次的沟通中拿出来使用。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消除盲区,扩大共识。为了扩大共识,选择让对方更愉悦的方式去表达,不把“你”当成“我”的对立面,而是把“我们”当做共同面对问题的伙伴;多把球抛给别人,让沟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