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期课程回顾:
Part1 找回艺术天分
1.1. 就从一根线开始:哪怕只是简单的线条也能画出不俗的作品
1.2 用眼睛随时画画:随时观察,把绘画内化,随时锻炼
1.3 深情地凝视一朵花: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他,从时间纵轴上去观察他,这样才能画出一副完整的画。
1.4 为自己读一首诗:用绘画表达情意,用画画来“书写”,这是第一步尝试
1.5 你今天的样子
在上亚楠老师的“妈妈美育研习营”之前,我有断断续续的画画,画画也是我唯一能够感受到“心流”的活动。但是更多的是模仿,自我感觉模仿的还过得去。画画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工具的存在,是在做思维导图时的点缀,是偶尔兴致来到,临摹一副丰子恺的漫画,放到日记本里,放到朋友圈上,赢得赞赏。是满足虚荣的小小伎俩。但正是如此,当我面对绘画时又是极度自卑的,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创造,亚楠老师说的,绘画像写文章一样,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这种感受我不曾体会到,我只知道我画的像不像。
开课到现在,我们已经上了五节课,我画了60多幅画,尽量做到每天都画。必须承认,我的体会还是蛮深的。
认识层面:
我们的课程叫“妈妈美育研习营”不是“妈妈绘画技能营”,我想,这其中不只是我们要唤起自己的绘画本能,也是对美的欣赏能力的塑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不再人云亦云。通过这些练习,从而影响到生活、影响到育儿。我们学的是“美育”,而不仅仅是绘画。站到这个层面上再看的时候,绘画的目的都不同了。
我的课程是从老师推荐的艺术家传记电影《弗里达》开始的,电影画面拍的很美,很艺术的方式处理了很多画面,看的很过瘾。老师说“了解艺术,要先了解艺术家”从艺术家的所看所想所支持的东西中,去了解创造的过程。看过电影,才知道,弗里达经历了如何的痛苦之后才把那一幅幅有名的画作画出来。才知道为什么这些画,看起来会让人觉得伤心,我无比佩服的看着弗里达如何把生活给他的痛苦反复咀嚼,然后一笔笔的展示在她的画作之上。这才是创造,这才是把生活升华为艺术。
第三节课后,我又开始看梵高的《梵高书稿》还有丰子恺写的《梵高生活》(最近又买了一本《梵高博物馆》),书里详细的记录了他10年的学画和创作生涯的形成,如何通过自学成为一代传奇艺术家。梵高说绘画于他,就像写字一样,作家用文章表达自我,而他用绘画表达自我。他不再追求色彩的真实感,“像不像”只会让作品无趣,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见解的形成过程。
巧合的是,弗里达和梵高都是很晚才开始学习绘画的,但是他们不懈的努力,抓住一切机会画画,表达自我,这个过程,对于我这样非艺术科班出身的人,是很大的激励。
下面这幅是我最满意的一副,是按照梵高的速写风格画的一副画:
技能层面:
整个课程中,老师并没有像一般的绘画技能课程一样,讲解很多画画技巧、规律,而是从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角度来让我接近艺术、了解艺术家。从而了解如何用绘画来“表达”。“为自己读一首诗”那节,老师引入了丰子恺的漫画,丰子恺是我极喜欢的一位艺术家,我有一套《护生画集》也曾临摹过几幅,但是从来没有借鉴过这种方式去记录生活。这节课之后我画了很多平常记录的小宝的图,画完之后还会写上一句当时的场景,别小看这几句话,这正是丰子恺先生的漫画风格呀,从那时候起,每画一张这样的话,都能让我莞尔,再次去享受那个快乐的时光。也许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不再对自己的画不满意,而是愿意一看再看。
下面是几张画的小宝,我觉得很好玩:
在临摹中体会艺术家的构图、素材取材、绘画技巧,这时候临摹不再是单调的模仿,而是吸收之后再创造。
最近在认真的看亚楠老师的《生命合伙人》这本书,很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些看到,也许就少了很多育儿焦虑了。
最后,非常感恩能遇到亚楠老师,还有这个“美育”课程。这60几幅画的过程,是我这几年在艺术、美育、画画方面收获的最好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