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写道:“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三有患也。”
这句话既是讽刺那些精于算计,却又目光短浅,常常疏忽身后祸患的人;也是提醒人们,不要“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沉醉于利害而背谬本性”。
因为很多事物之间,其实都是相互牵累、相互交织的关系。
所以奉劝人们——当你一门心思想要算计他人时,不要忘记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你?
无独有偶,在《黄雀》一书的故事里,就描写了一位拥有大智慧、大格局的沈家老爷子,他参透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智慧,通过调教两只黄雀鸟儿的用心良苦,来开化和引导身边人,令身边人放下私欲算计,重塑信仰,成为大义之人,为国家的水利事业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本书作者谢刚,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南京大学,长期人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曾出版学术专著数部。
这是一部推理小说,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字里行间穿插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时刻吸引着读者的心;每到一处关键点,总能让人暗暗叫绝,似有一种力量催人“不断探究”。
书中描写了“主人公”赵本纪走到博弈场中央,为了“江南堤坝管涌源分布图”,大展“偷遍英国博物馆从未失手的神偷”技能,抽丝剥茧,牵出了一系列看似不经意,却又十分重要的线索;却因女编剧吴双的“搅和”,让局面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变得扑朔迷离……
我们最终发现,所谓故事真相,不过是一场人性的交织和考验;而故事的结局,则传达出一个震耳聩聋的呼声——在国家大义面前,无个人私欲得失。
一、“掐丝珐琅羊尊”被盗,疑点重重
那么,赵本纪、吴双何许人也?
吴双,爱好收集各种石头;被“主人公”赵本纪称为“亲人”、“哥们儿”,两人似如影随形的“黄雀”,一起玩,一起住过一个帐篷、睡过一张土炕;但从未跨越雷池半步,相互痛惜、尊重,小心地把握着合理的分寸。
而赵本纪,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留学归国人员,父亲是雄踞一方的企业家,创办了水土治理领域成绩卓著的集团公司;在家族的安排下,他考入了宁州大学,准备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吴双随赵本纪来到宁州,被“宁州大学一桩陈年命案”所吸引。
因此,她既为创作剧本所需,也出于对涉案女孩的同情,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调查。
碰巧的是,他们在酒店举办的古董展览上,遇到了一件出自清代的“掐丝珐琅羊尊”,这件古董真是把赵本纪惊到了。
他为何会被惊到?
原来,几年前,赵本纪在英国留学期间看到过与这件,无论是造型,还是镶嵌的黑曜石,都是一模一样的珐琅器;而且,这件器物已经被他偷回国内,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
这也就揭开了一个秘密——他是英国“神偷教父”比尔·梅森的得意弟子。
但是,赵本纪“专偷”西方人从我国贫弱时掠夺过去的古董,然后偷偷运回国内,重新陈列于祖国的博物馆中。
所以,他很喜欢这种“做贼的感觉”。
那么,这件“掐丝珐琅羊尊”又是从何而来呢?难道是被人从博物馆中盗卖出来了?
种种疑惑,让赵本纪百思不得其解。
通过一波三折的调查,赵本纪终于明白,这件“掐丝珐琅羊尊”与之前运回国的是同一对,并非同一件,还查出这是水利大家族沈家的传家古董。
但是,仍然还有重重待解的疑惑。
比如,这件“掐丝珐琅羊尊”在展览过程中,经历过几次诡异的“被盗”,并发现盗贼居然穿着赵本纪的风衣作案;此同时,吴双发现自己电脑里的写作大纲,被人莫名其妙地删除了……
为了“破案”,他们只能用心观察,伺机而动。
二、喜获“沈家”传世水文资料
接下来的日子,吴双总是感觉“有人动过自己的电脑”,甚至还看过她更新的剧本。
随着多次出现文章“不翼而飞”的情况,吴双的疑惑越来越大,想要探究真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只是她不敢确定,这个人跟“掐丝珐琅羊尊”被盗案到底有没有关联。
但是,偶然的一次机会,她获得了被盗“掐丝珐琅羊尊”的四足。
他们通过原器物照片的比对,证实这并非“巧合”,它们正是原器物上的四个足,上面有着一些难以辨识的刻痕。
思虑再三,赵本纪决定把它们交由主理此案的警官兼好友刘方,代转“原失主”沈家。
很快,刘方告诉他:你可是帮了沈家一个超级大忙!
这一刻,赵本纪肠子都悔青了。
因为,赵家的智囊“二叔”一再交待他在宁州要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想办法找到沈家祖训里,秘不示人的“江南堤坝管涌源分布图”拍照。因为,它对“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这还是好几代人的心血,上百年的资料积累所得;万一流失,这将是巨大的损失。
刘方还告诉他,正是这几道划痕,让沈老爷子通过卦象图找到了祖上流传下来的重要资料。
闻听此言,赵本纪立即告知二叔。
二叔表示,赵家与沈家是商业上的竞争对手,但在大是大非、公德大义问题上,是不能含糊的;他由衷地为沈家高兴,为搞水利事业的人高兴,这会让大家少走很多弯路;老爷子是个有格局的人,断不会私藏,商业利益上的你争我夺,与找到凝聚先人智慧的这些资料相比,算得了什么?
可以说,二叔的豁达令赵本纪有些意外;因为在此之前,他收到的任务,几乎都是盘旋于两个家族之间的竞争事宜。
而沈老爷子对赵本纪的致谢,还真是令人动容:“世侄帮沈家如此大忙,甚于救老朽一命,我铭感五内,感戴莫名……垂暮之年,还能一睹祖上遗泽,死也可瞑目了。”
对于“沈家遗泽”,沈老爷子又会如何处理?
三、在国家大义面前,谁才是最后的“黄雀”?
这一次,赵本纪主动上门拜访,想探究沈家的态度。
每次来到沈家小院,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仍然是沈老爷子调教的那两只黄雀鸟儿,活泼可爱,好不快活。
虽然,沈老爷子对赵本纪表示了真诚的谢意,但并未明示如何处理水文资料和“江南堤坝管涌源分布图”。
这个消息让二叔有些不解。
但却说,他相信沈老爷子的为人,断然不会做挟图自重的事;否则,沈家以后在业内如何立足?
赵本纪答道,分布图本是沈家祖产,自有知识产权,人家公不公开都算不上什么行业规则?都这个年代了,没必要恪守这种陈规陋习。
二叔当即纠正,水利首先要做的,是造福黎民百姓,其次才能考虑商业利益,这个理儿,放到哪朝哪代都不能改。水利工程,粗制滥造能成吗?修堤筑坝,愉工减料能成吗?一点纰漏,都将造成万劫不复的灾难。有良心的水利人,多年来一直遵循这个规则,这怎么能是陈规陋习呢?
这些话让赵本纪为之震撼,他以往看到的,多是父辈们作为生意人“你争我夺”的一面,从未深入了解过这个行业的职业操守和江湖道义。
然而,大家都认为沈老爷子是个深明大义之人;可这次找回了祖传水文资料,却为何迟迟未见表态?
这事的确让二叔很纳闷。
可是,正当事情有了一些进展,吴双却发生了意外:车祸让她变成了“植物人”,只能安静地趟在病床上,通过微弱地感知保持与这个世界的联接。
赵本纪痛彻心扉,苦闷至极。
他不得不担负起了两个人的使命,继续追踪调查。
比如,如何破解吴双的身世之谜?到底是谁删除了吴双电脑里的文件?一直未公布的“江南堤坝管涌源分布图”,到底会有怎样的结局?
问题悬而未决,年迈体弱的沈老爷子却因潜心钻研先人的资料,积劳成疾,没有支撑到“分布图”的公布,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此时的赵本纪,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沈老爷子在其家族企业“江海集团”中未持任何股份,他就像个职业经理人一样掌控着整个企业。
这是什么原因?
原来,这是沈老爷子“名义上”的儿子沈嘉树,及其贴身助理“冰姨”共同谋划的一个“局”——两人共同创建了江海集团,为了在水利行业中“独占鳌头”,得借助沈家的威望和资源,故而“要挟”沈老爷子参与经营。
沈老爷子顾及亲人安危,才与达成协议,前提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不拿企业股份;二、一切大政方针须按他说的办。
但通过多年相处,冰姨被老爷子的人格所征服,而沈嘉树也坚持按照老爷子的指示,把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
由此可见,沈老爷子不仅仅是调教了两只黄雀鸟儿,他的一番苦心和用意,终究是没有白费。
最终,沈嘉树和冰姨共同成立了“公益基金会”,通过赞助水利科研项目、奖掖“水利学子”、扶持水利行业新企业等作为,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国家治水大军。
他们还将所持企业的全部股份,无偿捐赠给基金会;并遵照老爷子心愿,将“江南堤坝管涌源分布图”对外公开,免费供全国水利工作者使用。
如此结局,鼓舞人心。
不得不感叹,在国家大义面前,谁是最后的“黄雀”又有何妨?
四、结语
读完《黄雀》,你会发现书中隐藏了很多条故事线,每一条都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本文从“掐丝珐琅羊尊”这条线索着手,遇见了一群可歌可敬的人,他们为了国家水利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我们还可以选择吴双这条线索,探寻其身世和众多疑点之谜;又或是根据那桩陈年命案的线索,继续展开联想、追踪;再或是去揭开一个谜底:沈嘉树为何称为沈老爷子“名义上的儿子”……
总之,无论故事结局如何,人性的终极考验始终不变——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若成佛,世间无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