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如有冒犯,敬请原谅,原谅不了,就当我放了个屁,实在看不下去,可以删除好友。)
说明:这是我在凌晨四点多经历6.0级泸县地震之后的真实想法,之前没有发出来,忍住了,但是今天面对地震演练的工作布置时,有些老师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不屑,让我难以接受。(“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不能成为消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借口,面对巨大的悲伤,我们或许可以做点什么来增加活下去的概率,哪怕是1%)
这是来四川之后经历的不知道第几次地震,记得刚来的时候,碰到地震,第一时间反应是:跑!拼了命的想楼下冲,从六楼拼了命的冲到停车场,发现只有我一个跑出来了,然后再停车场大概站了十分钟的样子,查看地震速报才知道是4.0级地震。我发现,除了我,其余所有人都很淡定的该干嘛干嘛,当我上楼的时候,看到的是所有人乐观的嘲笑,同事跟我说,遇到地震应该先紧急避险,找个安全的地方躲一下,等地震波过后在快速转移到另外一个安全的地方,之后的两次地震,我还是没有这个意识,第一时间脑海里想到的事情还是:跑!然后关于地震之后我成了办公室跑的最快的那个,当然,这件事也成了很多人茶叶饭后的谈资,这可能跟四川人天生的乐观有关系,更多的人,在地震之后的选择是发个朋友圈,要么是犹豫自己要不要起床,要么随手拍一个自己家的吊灯或者什么东西,在地震中优雅摇晃的场景,网络上的很多人也竞相转发,以宣誓自己成功“逃过一劫”的幸运,而事实上,并不是你逃过一劫,而是大自然放你一马。
直到6.17长宁地震和6.22珙县地震的时候,我终于第一次有了紧急避险的意识,先迅速寻找掩体,等待地震波过去之后,迅速冲向楼下,那天晚上我一宿没睡,在滨江路上游荡了一宿,不仅仅是因为害怕,还有看到朋友圈时的愤怒和诧异,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很多话不能说的太过直白,所以我写了一首诗发表在朋友圈,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凄凉,我无助的写到“那是年轻人期盼的眼神吗
还是勇敢者不顾一切的噱头
也许是一切自杀者最后的祈求:
不要来啊,明早的太阳!”
可能很少有人看懂,自信一点说,根本没人关注诗歌,毕竟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会关注隐喻文化呢。
今天又地震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习惯开着灯睡觉,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好习惯,我在睡梦中被剧烈的振动惊醒,竟然下意识的跳下床,快速进入洗手间,后来我才意识到,上次地震的时候,一个退休的老教师跟我说过河边村的房子是预制板房,只有卫生间是浇筑的,而且躲在卫生间里最大的好处是很大概率能够找到水。当剧烈的振动停止后,我抓起衣服,迅速穿好评,冲向楼下。站在马路边上能够看到零星的几个人,毕竟是凌晨四点多,很多人或许根本没有被震醒,又或许犹豫究竟要不要起床,又或许在我躲在厕所里瑟瑟发抖的时候,在我拼命冲向楼下的时候,很多人正拿着手机发朋友圈,彰显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以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心态,高高在上的嘲讽着震源距你三十八公里的6.0级地震。
作为一名老师,在我冲到马路上确保安全的同时,在我的班级群里问了大家的情况,回复我的人寥寥无几,有个女生说有点害怕,有点抖,我建议她试着拥抱一下身边的同学,可以缓解禁止和害怕。之后我又在群里转发了学校保卫处的避震常识,做完这些,我还是睡不着,看着很多群聊,看着很多社交媒体的消息,突然后背一凉。在这个娱乐至上,彰显个性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传播发布的信息,规范的或者不规范的,娱乐的或者严谨的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别人,我不反对以戏谑的方式调侃世界,我也不反对用娱乐的心态面对可能随时剥夺你生命的自然灾害。但是这样真的好吗?怕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传教者,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言论自由,而在传播信息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价值观就就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行为和言语上把握把别人,甚至汲取养分或者收获喜欢,比如有些人能从别人吃东西的行为看出他是个延迟满足者,而去判断她想要的结果或者接下来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的态度。你可能无意冒犯或者下意识在“秀”自己的自律或者勇敢,这很好,这起码说明你不是一个像我一样自卑的人。俞敏洪在《摆脱恐惧》说到:人家说把自己看得太高的人我们会说他狂妄,但是呢,一个自卑的人一定比一个狂妄的人还要更加的糟糕,因为狂妄的人也许会抓住生活中本来不是他的机会。但是自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本来就应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这里,我不想把原文中狂妄改成自信,原因有三,第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引文应该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第二,对于一个自卑的人来说,大部分自信的行为都是狂妄的,尤其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很可能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第三,我觉得在不可抗的自然灾害面前,用无所谓,不作为的态度进行嘲讽,在捡回一条命之后,又以戏谑的方式传播价值观的人,是足够狂妄的。
当我打开社交平台满眼都是“我甚至丝毫不慌”、“我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起床,它就已经停了”、“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我翻了个身继续睡”这样的言论的时候,我的内心“慌的一批”。
为什么呢,我只能在没有大数据支撑的情况下,臆想一波。首先,社交平台的主力使用者是哪些人呢,青少年和中年人,也就是说是现在这个社会的主力建设者和责任承担者以及即将成社会主力建设者和责任承担者的这些人,那么从这个角度上将,我们是不是对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学生)和身边爱你、喜欢你的人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呢?我们是不是在有意无意当中对这些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呢,当很多人本来想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自卑已经对自然灾害的恐惧或者敬畏的时候,看到你所谓的“翻个身又接着睡了”的言论,会不会觉得自己太“怂”了呢,是否会因此网络言论造成幸存者偏差,而对于一些不了解真相,或者没有经历过离震源38公里的6.0级地震,将来有一定几率会在未来经历过这样的地震或者破坏力更强的地震的时候造成认知偏差呢?如果真的有那个时候,他们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最后一句话,会不会是我记得朋友圈说过:6.0级地震是可以翻个身接着睡的。
另外,有人会质疑“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这句话哪里有问题,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李晨扮演的方达在面对余震的时候,十分镇定,对助理说:“告诉大家没事,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如果是跟我一样在电影里理解这句话的话,那应该是表达了一种高级无奈,这里边包含对放达这个人物的艺术处理。但艺术毕竟是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高度提炼,隐喻式的表达,所以别指望用影视艺术来指导生活。接下来就要说这句话的合理之处了,有多少知道为什么“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呢?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不知道的请自行搜索),但我在这里强调的有两点,第一,在弄清楚这句话的含义之后,很多人将它当作是“防震箴言”,但并不能因此讲这句话当做消极不避难的借口,有多少人在地震的时候判断是大震还是小震呢,对于地震频发的四川来说,很多人经历过2008年5.12大地震,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和过人的勇敢,很多人想到的是这比起来2008年差远了,仿佛在用自己足以炫耀的“幸存”来来表达自己的勇敢,这种不作为,且影响别人认知的行为,首先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甚至是无耻的。
发了一大段牢骚,其实我想说的重点总结一下:首先,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事件的亲历者和讲述着,请为你的言行负责,尤其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当你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来显示自己勇敢的时候(或者说来显示自己无所畏惧的时候),你不是在幽默,你是在传播一种价值认知,所以请尽量不要嘲笑一个飞快跑下楼的北方人,你应该首先感到的是庆幸,真好,我活下来了,不是吗?其次,我从来不反对用了乐观和幽默的方式对待生活,但是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难道不该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吗?好像不在地震之后嘲讽一下“饶你一命”的大自然,似乎就不能证明自己的勇敢,这样的人,我想离他远一点,因为我不是一个意志特别坚定的人,我害怕自己在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的时候,临死之前最后一个想法是有人跟我说过,6.0级地震不用跑,可以翻个身接着睡。
这里我无意冒犯川渝地区的朋友们,也无意唱高调,只是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愿意用我的真诚和善良告诉年轻人或者暂时没有经历过大的自然灾害的人们,时刻保持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