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没有哪三个字,能如“心理学”一样,被人赋予如此多的神秘色彩。一旦你跟别人提起自己正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若是对方含蓄一点,也许会问:昨天我做了个梦,我帮我看看有什么意义。而若对方比较直接,估计就直接开口让你猜——他现在心里正想些什么。
这种误解之于每个学科,恐怕都不能避免。但人们对于心理学,似乎总有更多偏见。而这归根到底,不仅因为大众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与适用范畴的不了解。更多在于缺乏真正的科学思维方法,对科学二字抱有太多个人想象。这种想象虽然有趣,但与事实之间,总是隔着多道藩篱。科学既是我们目前所掌握最好的解释事物方法,那么每个爱智求真,而不愿耽于盲从与偏见的现代人,都应当习得一些基本批判性思维方法。
这便是《这才是心理学》前两章,重点介绍的内容。它并不如一般的心理学书籍,开篇便是冗长的心理学发展史,或者学科通论。而是从一名科学家的角度,传授读者如何进行科学思考的方法。而其间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弗洛伊德学派为例,告诉你为何精神分析会被主流心理学界抛弃。原因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并不是因为这套理论站不住脚,而是因为它太过无懈可击。也就是不具备——可证伪性。
一门学说无法被证明为是错的,也就无法对其产生挑战与怀疑,那就必然陷入直觉控制的盲从地带。它们便成为能够回答一切问题的永恒真理,而科学恰恰不去关心任何本质问题的答案,它们只相信某个答案可能相对正确,至少是目前能够达到的正确水平。但如此多的条件,正使得真正的心理学没有市面上那些大行其道的伪心理学般令人亲近。那些废纸恰恰利用了人类心智的各种弱点,比如对于特例的偏好,对于听故事的热衷,归根到底都只是为了欺名盗世而已。
而人们对心理学抱以过多期望,也助长了伪心理学的滋生。毕竟心理学不如物理化学,或是工程机械般冰冷,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心理学听上去似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像俗语所言: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似乎一旦涉及到心字,一切都变得重要且神秘。这可惜这种想象力只适合在艺术作品里发光发热,因为它们的来源只是无知而已。毕竟心理学从哲学中脱胎出来也不过很短时间,在此之前人类只能通过表面现象而串联因果来分析问题。从而产生了大量看似很有道理的,实则自相矛盾的常识与俗语。
《这才是心理学》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真实情况,其中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阐释,也能帮助我们培养理性可靠的思维模式。由此一来,才能真正丰富我们对于自我和他人,乃至社会中人与人的互动关系的理解。而这份理解,并非来自偏颇的直觉经验与常识,而是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证据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