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某位领导一开口就说自己公司有BAT的某某某,有海外的某某某。这种现象尤其是中小型公司和创业公司偏多,因为接触的多了,所以我就会发现一些规律。
场景一:#####
我们先来看看创业公司,在创业公司中,因为创业是从0-1的过程,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也没有人对创始人有过过多的接触,不了解真实情况,不了解创始人的能力背景如何,不了解该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不了解团队合伙人如何,此时没有人会信任他们,此时谁都会带着猜疑去跟创始人聊天。所以这个时候,创始人唯一能搬得出来的就是利用BAT背景,去打破这个疑惑。为什么呢?BAT的人都来跟我一起做这个项目了,你不信任我,也该相信BAT的人的眼光吧?不过这招还真灵验,屡试不鲜,中招者颇多,下面我会具体分析。
场景二:#####
我们再来看看个人,我们不管去面试或者聚会的时候,当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会提到我是bat的某某或者某家公司的某某负责人,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但凡大公司的人,都会充满自信的介绍了自己,小公司的人总会蹑手蹑脚的、胆颤的介绍自己,声音非常小,还害怕别人听清楚自己公司的名字,觉得丢人!而且大公司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倾慕的眼光和礼遇的待遇,小公司的人呢?冷落半边,有部分人也会跟风的、追星似的去追寻大公司的人,并因为认识到这样一位人物而兴奋不已,到处宣扬。另一部分人不卑不吭,保持自己,静观其变。
场景分析解惑:#####
上面的两种场景只要是身在职场中的人,随处可见,对吧?那么怎么解析这样的场景和这样的人呢?
场景一分析:######
- 背景分析:创业公司没有任何看得见的背景,也就是没有自己的作品;大公司有光环效应,大家耳熟能详,有看得见的作品,而且大家都在用,也都值得信赖的。
- 团队分析:对于公司一般看组织架构和远景规划,基本就定型这个公司的人才和前景如何。
- 核心竞争力分析:创业公司要啥没啥,目前还处于Idea试验阶段。大公司有成型的业务流程和上市的产品等等。
解惑:#####
仔细一看,创业公司就是属于三无状态,但创业公司还会两招必杀技:一招是大公司背景。想方设法都要弄一个BAT人进来,不管这个人能力如何(不过一般能力不会太差,毕竟平台在哪里了),因为除了能拿BAT的背景来释别人的惑之外,能看得见的就什么也没有,所以这是所有创业公司的必杀技,目前没有看见哪家离开过这一招的。另一招是有梦想的情怀。为什么要加有梦想三个字呢?因为他们在给别人画饼、许诺的时候,只能吸引到有梦想的人,想体验创业这个过程的人,其他比较透彻和现实的人,根本无动于衷。这个社会有梦想和有情怀的挺多,但是会被创业者们肆意的乱用,这个以后我会单独写一篇这个话题。当然还是有部分成功了,但是成功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别以点带面去看这个结果。
场景二分析:######
- 背景分析:这是一个讲究背景的时代,大公司背景和其他中小型公司背景差距不一定点点,所以别忽视这个问题。
- 核心竞争力:不管大公司还是中小型公司,只要你进入,都有自己的作品、业绩;相反在小公司的业绩更凸显,更能看出来你具体做了什么,大公司因为细分领域多,所以很难凸显自己的业绩,只有那个最明亮的光环最耀眼,个人能力已经被遮盖;当然极少数的能力特别突出的人在大公司还是能突破这个光环而自身发光,但那是极少数。
解惑:######
在互联网的今天,个人的影响力是很薄弱的,就算某天你一炮走红,那也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被新生代取缔,越来越多创造力的人涌现,所以除了公司能比较稳定的给我们当做门面外,其他的东西比较少。所以部分人采用 写书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当然写书是一个技术活,需要耐心好坚持,大多数人还是很难为之。再一种就是写自己的博客,或者开源软件什么的,这样也是一种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总结:#####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提背景都是为了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可,在自媒体即将发光发热的今天,公司的寿命逐渐变短,公司将不会成为我们的名片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是做超级个体,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角逐中立足,同时也会迎来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