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脚步许久,总感觉,要说点什么,才好上路。
优秀的绵羊是什么?
曾任教于耶鲁大学的William Deresiewicz在2013年写过一本书:《Excellent Sheep》。他说常青藤的活跃学子,也可能是只“优秀的绵羊”。这样的人群,大多数行为导向无关乎是否培养自己的品格和情操,关乎的反而是“我”必须努力奔跑,选择金融专业、选择投资行业、选择目标性非常强的结果导向,否则我将拿不到全A,否则我就不是家族里的精英一份子,否则我就会失去原本上层社会的资源等……
其实,William Deresiewicz更多的是在批判现实教育结构的弊端和西方大学逃脱了本职的指导角色,而并非口伐笔诛我们这群“绵羊”或者“类绵羊”。
优秀的绵羊无关乎褒贬,因为社会就是这样,人就是要学会融入规则,选择做绵羊,选择利己,因为生活本不该如此我该努力改变,有何不可?达到我想要的状态,推己及人,三省吾身之后,我并不认为这样有何不好。但是我今天通过这本书,延伸出来,并要表达的是:绵羊现象,和绵羊现象所带来的群体焦虑症,这一点,则是我自己不推崇的,可能你还未顿开,但是它已经蔓延到我们身边了。
许多媒体字眼出现了浮躁和焦虑的字眼,有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为什么会有群体焦虑症,一方面是国家高速发展,社会资源、就业机会、高等教育机会等即将分割完成,通过个人单方面的能力闯出天空的机会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这代人本身复杂的教育结构导致多样化的价值观结构所影响的。
绵羊现象
是,一群无法停歇的夜航鸟。
如是说。
曾经年少,去了一家广告公司,报到当天就凌晨回家,愣是没懂为何在那里待到这么晚。卤味啤酒,好像是有那么些文化。
身边慢慢有这样的朋友,约了吃饭,却在加班,想要说对方爽约也不合适,因为确实工作为重;再见到他,面黄肌瘦,三言两语都在说自己压力大,没聊几句又走了。再后来,自己出入社会几年慢慢有了拒绝加班的资本,但是心里总是焦虑是否这样就会堕落、或者说就算堕落。
新闻层出不穷,某创业型公司、某大型公司的谁,猝死!虽然直接导致猝死的并非“绵羊现象”。
我钦佩这样有目标为目标而努力而上进的人,但我并不赞同或者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因为思考下来,这样的状态多多少少不合理。
为什么会形成加班焦虑怪圈(绵羊现象)
被动式:
1、Gustave Le Bon曾经在《乌合之众》的观点:即使一个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通俗一点说,就是从众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人都有一种「被孤立的恐惧」,Solonon E.Asch的群体压力试验表明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具有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一旦你打破了大多数人共享并认同的规范,就必然会受到惩罚,这种惩罚可以是杀鸡儆猴,也可以是冷暴力。所以但凡是人都会存在这种恐惧,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高自我监控者(self-monitor)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特别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显然收到的影响要更深一些。(别人都在加班,好像我不应该早走,哪怕做完事了,算了,再等一等吧。)
主动式:
2、努力道路上战术和战略的分辨:
传统天道酬勤的努力方式慢慢开始出现认知瓦解,父辈们和我们谈论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口号式鸡汤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科技社会。天道酬勤的观点更多适用于社会的工农经济,只要有地种植,机械化快速大量组装零件等就可以生存,就可以有利润,这种以量带利的逻辑推导下去的社会,反而是农民和工人为胜,可事实并非如此。
不置可否,国内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自己努力不停加班学习获得了更好的晋升机会和优厚工资,这是一个相对简单、平稳的努力方式。可是要明白一个概念:世界的运行本来就是一个概率驱动的过程,你在努力,别人也在努力,假设两位资质差不多的人,都在靠时间、加班来换取经验和机会,一天24个小时,还能怎么样靠时间来赢取?将勤补拙用在这里,何其荒唐。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中国式教育都在告诉我们天道酬勤带来的回报,而我一直也信奉勤奋出才,可是聪明得勤奋,正确做事和做事正确应该有所分辨。事先为什么不思考一下,方向、角度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在这个方向努力?这个方向是对的吗?然后再奔跑。我一直认为,多数人选择路,只能证明这条路好走、易达成并且少风险;但是对于自己个人的匹配价值?却不是由多数人选择的路来决定的,一个独立人格的成人应该学会思考,并且分辨走哪条路,评估速度的快慢。
以个人为单位,容易操作,也容易知道要聪明得学习,聪明得加班,如果将单位换成创业型团队?又有几个团队理解执行?多少团队拿创业型团队要多加班、狼性文化来架构公司文化,其实不过冠冕堂皇掩盖创始人的短视。用加班时间堆出业绩和效果,是可行的,但是不是绝对可行的,妄想靠单一因素解决所有问题本质就是一种懒惰。(在这里撇开确实需要应急加班的公司)
如果你分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加班,那么尽加班不如不加班。
3、需要通过加班来刷存在感、不愿意一个人就餐的少部分人群,这个方面我无法置评。
加班怪圈(绵羊现象)带来的反思
1、于个人而言,职场上长期靠时间堆积出来的效果只能是熟练度,而非专业度。会产生忙碌而毫无成就的感受,职场人在公司的生存结构如果过多依赖经验生存,将经验凌驾于技能知识型生存之上,到了中年,就容易缺乏职场核心竞争力,这便是为什么许多被裁员的中年人从原公司出来后无所适从的因素之一。
2、于公司而言,是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远未达到有效合理,目标不明确,朝令夕改,员工有了磨洋工的借口,一旦小范围风气质变为企业文化,真正意义上会做事、懂管理、效率高的员工存活率极低。
3、于行业而言,不是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
4、于整个就业机制而言,其实整个社会是浮躁的、焦虑的、不被满足的、没有长期目标性的、缺乏创新层面的能力。
如何分辨并且应对绵羊现象?
从这一刻开始,分辨“群体智慧”和“乌合之众”的区别,避免陷入“多数人暴力”的陷阱中,并且合理分配战术和战略上的勤奋。
做一只不焦虑的绵羊!
—————————————————————————————————————————
作者留言:只是想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