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句话:现代人总是又短又快。
细细想来,的确如此。
现在的人真的太“快”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进展的太快。
加微信就算是朋友;喝过酒,就算交情不浅;约过会,就能确定一段关系……
与此同时,现在的人也越来越“短”了,尤其在恋爱上。
没见几次,就相见恨晚;荷尔蒙退去后,就剩下无止境的争吵;最后,再隔着屏幕说分手,拉黑、互删……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一气呵成,来的有多快,去得就有多快。可人的精力终归有限,何必这么一来一回的折腾自己呢?
我总觉得要确定一段关系,还是得看时间,而“看时间”的意思,就是不要太快投入一段感情。
01
木心先生说: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现在却不同往昔。
有的人,情话游刃有余,却从来缺乏真感情,迅速亲昵,迅速靠近,最后又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过对方,然后带着遗憾分手。
身边有个妹子便是如此。
她是个好姑娘,但总是所遇非人。每次都是交往了一段时间,但还是觉得哪里不合适,不断纠结,最后还是不欢而散。
后来,她又在遇到一个人几个星期后告诉我:
“这次我遇到对的人了,我觉得我跟他很像。”
我忍不住反问:
“你每次开始一段恋情都这么说,可结果呢?”
其实,她真不是不够优秀,也不是运气不好,就是太“快”了。
刚认识就急着在一起,刚在一起就急着同居,刚同居就急着结婚。
我知道她这是缺乏安全感,所以亟待一个人把她从孤独中拉出来。可她却忘了,电视可以倍速、不想做饭也可以外卖,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赶一赶,唯有感情不行。
有调查说:男女之间,上床越快,分手越快,太快发生性关系的两人,更容易分手。
想来是有道理的。
越是轻易拿起的东西,丢得也会越快,毕竟没有付出,也就意味着放弃的成本几乎为零。
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相见恨晚,如果有,那就是对方的学识、见识在你之上。那些只凭瞬间眼缘和好感在一起的,其实挺没意思的。
感情里有个词,叫“恋爱观察期”。意思是两个人从认识到真正在一起,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来认真观察。
观察双方三观性格合不合适,观察对方品行如何,观察两人走到最后的可能。而不是简简单单为了欲望去睡觉,草率分手之后又在深夜买醉。
当然,我不是说应该旷日持久地去观察一段感情,只不过当一切都变得容易和迅速时,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反思,我们对爱情的敬畏心,是否在渐渐缺失?
02
其实不仅爱情,友情也是如此。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
“刚认识就很热情的人,往往是带有目的的。”
的确,过分热情的“自来熟”,多半是“假装”的朋友,经不起考验。
刚入职场时,我曾遇到过一位,让我“相见恨晚”的“好朋友”。
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睡觉,一起在马路上放声大笑,她甚至让我找回了,儿时跟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
直到我们一起竞争某个岗位,然后我的私事在公司传的满天飞,甚至添油加醋。可一切皆因为是从她(我的“好朋友”)口中所出,一切又显得那么真实可信。
最终,在工作上明显占优势的我,失去了领导的信任,更失去了一段“友情”。
她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过度热情的人,未必真的热心,他们开始和你走的过近,后来也未必会长情。
在这个什么都“快”的时代,我们交友拼速度,却忘了识人要用心。
看过一个叫《你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多少?》的视频。
视频中,受访者们打开手机,微信联系人甚至都突破了四位数。
接着,导演让他们删掉已经不联系或者半年没联系过的人。 结果,上千位好友的通讯录,瞬间寥寥无几。
此时,大家才面色尴尬,苦笑:原来,那些所谓“热快”的关系,真的留不下几段。
的确,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社交的门槛也被拉的越来越低,但社交方式的快,却并未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尚开一条捷径。
相反,见面加个微信,朋友圈几次点赞,反而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错觉:以为彼此早已亲密无间。
直到撕下那层滤镜,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我们都错把热情,当真心;错把熟稔,当亲密。
我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可挡路的往往也正是那些所谓的“朋友”。
人生在世,世事难料。
我们交朋友时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给你一个微笑,你就恨不得把全世界都双手奉上。毕竟社交中最大的无用成本,就是把时间花给那些不值当的人。
03
以前觉得,最好的关系是“在最好的时光遇上你”,长大了才明白,你可能在最好的时光遇上任何人,难得的是有能力去坚守。
其实,任何关系都是需要过程来培养的,从相识到了解,到深知,经历风雨,然后坚定。这个过程,一个步骤都不能少。
电影《最好的时光》里说:
“你们都知道总有一天你们会上床,但你们都不知道会在哪一天上床,这就是最好的时光。”
所以,不要太快开始一段关系。给彼此时间,慢慢靠近,了解,确定,然后把最美好的感情,无限延长。
这一辈子,心动的机会有限,我们要更谨慎一点,敬畏一点,把最珍贵的情感留给最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