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妈妈
佛教修行有“四观”,第一个是慈母观,就是把一切众生,包括人、动物、鬼、魔等等都看成是自己的慈母,这是从我们轮回的理论上来的。生命转世无始无终,其转世次数不可计量。每转世一次,就有一个母亲,转世无数,母亲也无数。在众生总量不变,循环转世,互为母子的逻辑前提下,不能排除每个众生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的可能性。既做过自己的母亲,就对自己有恩,虽隔一世或多世而母子互不认识,但母爱平等,一切母亲皆有恩于自己,如今生慈母。有恩不报非人也,因此要知恩图报,敬爱众生,服务于众生。我们的生命每一个转世都有父母亲,没有父母亲的养育之恩,生命是产生不了的,养育之恩、母恩是大于一切的。
2.爱感恩
第二个,恩人观。认为人的生活生存条件,衣食住行、学习和工作、事业的成功等无一样不依靠别人,不依靠社会群体。如,出生靠父母,衣食住行、生活用品等离不开工人、农民、商人等的辛勤劳动,获得知识要靠教师,治病要靠医务人员,安全保障要靠公务人员组成的国家和政府组织等等,总之,离开别人,离开社会和国家,单独一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别人、整个社会、全体众生世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给自己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故一切众生对自己有恩,应视众生为恩人。包括我们穿的、吃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经过多少人的劳动才有的。我们住在房子里,房子也融入了多少人的辛勤劳动。
3.爱佛陀
第三个,佛观。佛陀在《如来藏经》和《大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平等无二,皆具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管高贵的、低贱的、穷的、富的、好的、坏的、从根本上来说,他的心底都有一个慈悲的种子,这就是皆具佛性。有这个佛性,才能成佛。就象有了种子以后,在一定的土壤环境下,它可以长出苗,可以结果。人有了佛性才能成佛,这是佛教理论上最根本的一条。
佛教里面有句话,“今天脱了鞋,不知明天早上还穿不穿”。随时都有死的可能,这个不是吓唬人的。我们脆弱的生命活在一个不安全的地球上,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佛教的理论、佛教的原理,从这个世间的事情上来看,确实是半点都没有虚假。
4.爱众生
第四,福田观。修佛需要完成六度、四摄等广大善行。而六度中的舍、戒、忍等前三度和提供所需、美言、利行、同事等四摄要以广大众生为对象去完成。简单的说,修佛需要行善,不然的话,你成不了佛。行善要有个行善的对象,没有众生的话,你向谁来行善呢?首先因为有了众生,我们才有了做善事的对象,应该感谢众生,众生给了我成佛的条件,我遇到众生才能行善。
成佛的目的,也是为了众生,成佛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也说:成佛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成佛是手段,目的是利益众生。所以,众生叫福田,众生就象一块土地,要成佛造福,就象种子撒在土地里才能生长,众生就是一块福田,这就是“福田观”。自己成佛,光靠自己开悟不行,还要靠广大众生的帮助。成佛的条件是众生,成佛后的目的也是为了众生。因此,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福田。
佛教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对众生有四观,慈母观、恩人观、佛观、福田观。佛观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每个人都是未来佛,按宁玛派的理论来解释的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尊佛,好象在坛子里装了一尊金佛,外面看不出来,把坛子打破后,金佛就显露出来。格鲁派的说法不同,不是说你心里就有一尊佛,但是你可能成佛,有可能性,并非说是有一尊现成的佛,没有。我们是一块玉石,没有雕刻的玉石,学佛修佛就是得到很好的能工巧匠把这块玉石刻成一个艺术品、很好的佛像,它就成为无价之宝。雕刻就是修行的过程、学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