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充满了奇特的或是作者自创或是源自民间的神话故事。庄子一生没当过大关,他也从没有如同后世的李白一样遍游祖国大好河山,足迹遍布四海八方,可是他的想象力却向大海一样浩瀚,令人惊叹。
就像《逍遥游》里时而扶摇直上九万里,时而披荆斩浪直奔南冥的鲲鹏,在庄子的笔下我们彷佛就看到一个时而玄黑若漆,时而发出炫目的黄金般的光的鲲鹏从我们眼前呼啸而过。作者通过蟪蛄寒蝉这些生命极其短暂和冥灵彭祖这些生命很漫长的生物的连续对比强烈而不容置疑的表明了小生命对大生命的难以理解,而后又直接说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表明自己对超然之人“真人”的理解。
在庄子看来,要成为这种大人并不是如孔子所认为的那样通过简单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就可以完成,当然他也没有消极地说这是无法达成的。作者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无论是在庄子的时代还是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现像都随处可见,可是我们越是迫切的想要满足我们的欲望我们离真人就越远。成为真人固然困难,可是想要接近真人得以养生却是可以做到的。心灵纯净,寡欲少求,有如水一般心境而不是像饕餮般张开血盆大口,恨不得将世间所有自己所欲之物都吞入口中。这样的做法对于身体来说要比去摄入各种各样所谓的药物管用的多了。庄子的朴素的养生之道即使过了两千多年,在而今也未曾过时,实在是令人称奇。
庄子的人生追求就是这样,庄子并 非没有机会去谋得更大的官职,庄子在讨论无用时以惠子对大瓢和樗树的看法为反驳对象,一个高大的良材之木遭到了无情的砍伐,而一棵劣木虽然丑陋又枯槁却能自在的生活下去。良材虽美却也容易受到伤害,劣材虽丑却能得以生存。这样一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想法早已在两树的不同际遇深入人心。
庄子并没有像孟子那样以近乎辛辣的逻辑辨析击倒对方,而是通过各种奇特的想象如“浮于江湖,大若垂天之云”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在庄子看来,一个人静处一旁,不问世事,独立思考未尝不是一种有用。事实上庄子自己也是这么做的,终其一生,庄子也未曾汲汲于富贵,他安贫乐道,在清贫的一生中却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精美的文化遗产。
在描述自己的齐物思想时先以南郭子綦进入无我的境界引出了人籁,地籁,天籁之说,使用了接近十几个接二连三的比喻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的各种声响,强调它们都出自自身。第二步又描写了众人纷争,百家争鸣的世俗百态,指出这些事实确实存在又全部出于虚无。第三部又以是与非,可与不可论述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它们和自身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非之争没有任何意义。最后让我们以辨证的思想看待世间万物,指出做到“无我无物”必须从“万物齐一入手,并以庄周梦蝶的故事阐明了自己物化的思想。
庄子看来我们不该对世间万物有对待之分,有的人觉得庄子的齐物思想就是简单的把所有东西的事物都看成一样的诡辩论。事实并非如此,要想做到真正的齐物,我们要能做到能像大人一样,无待的看待世界万物,在大人的眼里猪狗与小人也没有任何区分,所以在庄生梦蝶的故事里,才会出现庄生就是蝴蝶,蝴蝶也是庄周的看法。
庄子写了很多自己虚构的寓言,就像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能说真的就会如庖丁一样以无厚之刃解有间之节,十几年刀都没有损害一样吗?可是这思想却是存在的,老庄讲究无为而治,这并不是在说什么都不做就好了,而是学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学会有效的简单的治理国家,做到治大国如烹小鲜。
庄子笔下还写了许多形象丑陋甚至有些可怖的畸人,一个肩膀突在脖子上方,五脏六腑位置错乱的人却在春秋战国的乱世里得以美满幸福的生活躲避了兵役,养活了家里十数口之人。这样的事情在而今是不可想象的,他的这种表达方式或许是有些夸张了,但思想却是确实存在的,无论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还是柳宗元笔下的捕蛇者都在像向我们描述这种乱世下人民生活的苦难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里,原本不可理解,为人所讨厌的因素却成了人们活下去的重要支柱。
除了这个畸人庄子还写了一个没有女子愿意去嫁的相貌极其丑恶的人,就是这样的人却依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得到了鲁哀公的青睐与重用。在庄子看来保持自己心灵的独立与清净是非常重要的,美丽的外貌确实可以给人优先的机会,但长久而言有貌而无德最终终究是难以为继。在庄子的笔下,就是那些极尽丑陋之人却拥有美丽的,令人羡慕的心灵,这不是在让我们去以丑为美,而是在以偏于极端化的方式像向我们展现了心灵修养的重要性。
庄子的文章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他以自己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一个瑰伟的艺术境界。他经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他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经常让读者在作者怪诞生动的寓言故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与人生哲理。我们在观看庄子的作品时往往并不主要是被他的逻辑推理所征服,而是为他的奇诡的艺术境界和那像奔流的江河一般滔滔不绝,气势壮阔的情感所折服,他的文章对后世的很多诗人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