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只叫他刀客,是因为他的主业并不是造刀。他也从不用刀杀人。对刀而言,他只是客。
刀客喜好清晨踏着露水出发,前往离家最近的鸣杀山上采刀。鸣杀山由天然形成的精钢堆砌挤压而成,寸草不生。却因无需阳光和水分,故无论晴雨,刀会在山间自然生长。山高大陡峭,强烈的风引起刀翅自然振动,如滚滚雷云;刀抽穗拔节之时,刀鞘破裂发出铮铮戎音,如爆裂闪电。除了这两者之外,鸣杀山上再无别的声音。
采刀不是一件危险的事情。鸣杀山上,几无人迹,市井传闻刀熟蒂落,人稍不留意,就会被削去臂膀,或干脆劈成两截。其实不然。刀客在山间随意穿梭,他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若命缘无恙,刀即使笔直从头顶坠落,也会自动避让开来;若天要绝人,哪怕一身甲胄,也绝无幸免之理。
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未长成的刀,若强行采摘,即如淬火不当,堪堪用过几次,便会折损断裂。已熟透的刀,一旦坠在钢铁山体上,立马插入铸为一体,无法拔起,迅速被山体消化不见。是以只能寻找将熟未熟之刀,在坠落时眼疾手快接住。
一旦讲究机缘,那么多数便是辛苦活。鸣杀山上,一年到头,也或者求不到一把。这世间的行法,到底还是旷工从山脚挖来钢铁,卖给刀匠削切打磨,造成产品,再卖给普罗大众。说到底,刀又有什么稀奇。
刀客原喜欢买刀,远远过于采刀。他有正当职业,负责他所在的行政省驿站交通的规划,薪酬颇丰,足够他培养一个收刀的爱好。能有人为你付出的,为何要自己劳动。“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这首《琅邪王歌》,讥讽的约莫就是刀客这样的人。作者佚名,大概是怕被人提刀追砍罢。
人们知道他的喜好,便也常来请教。大有乡绅进士,或红白喜事,杀猪宰羊;或培园护林,砍荆斩棘;或强身健体,习武舞刀;甚至裁纸写书,剃发出家的,都来询问刀客:怎样的刀好?要便宜,最好不花一文;要好用,最好经久不钝;要美貌,最好逼格高高;要便携,最好能当发髻……
刀客无所不知,知无不言。
便都满足地去了。用得好的,不发一言,从此也无往来;如若有朝一日用坏,便来找刀客麻烦:怎生推荐了这样一把废铁,是何居心!说到底,人们连他的名字却也不知晓,只知道他是刀客而已。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刀。说到底,人又有什么稀奇。
直到有一天,大批官兵围住了刀客的府邸。刀客并不在家。他刚从市场上回来,便被立即压制住。捕头客客气气对他说,本城出了一件碎尸案,作案工具来源于你府,请你配合我们的审问。
刀客便被押送着,去了衙门看刀。这把刀手柄以鹿角制成,刀体经多次叠打,这种制刀的方法,可将钢铁纤维朝着一个平面方向充分延展,以获得极高的强度。但如要真去制作,实在较为困难。多次生炉加热的过程中,只要有一次温度过高,钢铁便重组结晶,功亏一篑。只有景镇的炉和名匠,产量算可。
知府客气,为他端来一杯武夷香茗,他感激地看了一眼,详细交代了自己所能忆起的所有关于买家的信息,以期协助破案。
但刀客的府衙,终究是门可罗雀了起来。案子最终虽是破了,刀客也并无责任,只是众说纷纭,以讹传讹,最终说刀客是从犯,本该坠入罪监,囚上个十年八载,后庭也应被肉刀捅松;只是背景颇深,京城上头有人,官府也便对他无可奈何。人们说得咬牙切齿,渐渐地不再信任——而刀客的那些知识,也早已散播开来,满足了大家的需要之后,谁还愿意去自找莫须有的麻烦。
如同鸣杀山本无意伤人,不也因为流言而避之莫及。
其时,刀客已将市面上的刀种买得齐全,加上人们开始非议,只有刀匠愿意多坑两笔他的银子,他便也渐渐少去了市场,转而喜爱只身前去鸣杀山采刀。
总说刀是凶器,刀客不以为然:人持刀屠戮,刀何罪之有?万事讲求一个发心。
而现在,刀客有些茫然。他坐在家门口,望向山头,抚摸着一把砂轮磨成的小刀,轻轻削平自己又生长过头的指甲。发心没有恶意,难道也会造成损伤?是了,且不论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娑婆大网,人如是蚊蚁。一旦挣扎,便牵扯业力。如大海沉浮,又有谁主?你不得不求生,便也就不得不发心。一旦发心,便有因果。
人如蚊蚁,而不是刀。若说什么地方公正不阿,那大概只有鸣杀山罢。这样的地方,原应本非人境。
一念至此,鸣杀山竟然轰然崩塌,消失不见。刀客心惊,瞠目结舌,想想又立马坦然,笑了一笑,转身回房,开始收拾一屋子的刀具。
没有人知道,刀客后来去了哪里。
时间不停地划过所有人的皮肤,如一把圆润的刀日渐磨得锋利。直到最后那一天审判日的到来,这把刀也便出鞘了。人们便看见,原来这是一把镰刀,刀刃寒寒的,刻着死神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