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对夫妻,都试图做到忠贞不二,但最终,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败露无疑。”
看完《火车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第一反应就想起了《消失的爱人》,都是悬疑小说,但在手法和叙述上,前者青涩,后者更炉火纯青。每个角色都是用第一人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后发展,情节衔接紧凑,但是后面转折的部分有点突兀或者说是结束的太快。
普通的故事,却很好的勾画了人物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没有看过英文原版,但译者强有力的文字功底也能让你去追寻故事里的谜底,直到找到答案为止。我想,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不认识她。
但是,她每天都从车窗里看着你。
在这节车厢其余乘客眼中,我一定显得再普通不过:我的举动跟比别人并无二致——搭火车通勤、制订日程、处理各种琐事。
早上8:04——傍晚17:56
日复一日,瑞秋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搭乘火车上下班。火车会在同一盏信号灯前停留,透过车窗,瑞秋得以窥见路旁15号住户的后院,渐渐的,她已经痴迷于这种窥见,甚至给这户人家的男女主人分别取了“杰丝”和“杰森”的名字,在瑞秋的想象中,这对璧人举手投足之间如何恩爱,如何让人羡慕……
直到有一天,瑞秋在车窗里看到了不同于平常的一幕,陌生的身影印入眼帘,“杰丝”(实名梅根)和其他男人拥吻的这一幕让她想起了自己失败的婚姻,随之而来梅根失踪的报道搅动了瑞秋的心,她决定走进15号住户,告诉其丈夫“杰斯”(实名斯科特)关于她看到的一幕,同时,自己也慢慢被牵扯到这个案件里……
因无法生育而导致婚姻失败的瑞秋,沉溺于酗酒,自己曾经梦想的生活成为泡影。而丈夫也开始移情别恋,甚至很快和其他女人有了孩子,劈腿,出轨,离婚,无法忍受的瑞秋开始破罐子破摔,间歇性失忆已经成为生活的调料。因为酗酒被公司开除,但她每天都假装搭乘火车去上班,其实是为了监视前夫汤姆和他的妻子安娜,并多次电话骚扰和突然造访。安娜对瑞秋已经厌恶至极,如果警察给瑞秋来个限行令就好了,保姆梅根奇怪的举动也让安娜每日惶惶不安,总觉得梅根会毒害自己的孩子。梅根辞职后故事又进入另外一个故事的开始。
当报道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开始投在丈夫斯科特的身上,案情渐渐逼近真相,从失踪到找到梅根的尸体,然后梅根死时已怀孕但父亲却另有其人,牵扯进来的心理治疗师卡马尔,丈夫斯科特都一一洗脱嫌疑,那么,最后矛头就指向了肚子里的孩子的父亲……父亲是谁?为什么要杀害梅根?
任何人失忆,总会有短暂的记忆碎片停留在脑海中,也许会在某个熟悉的场景中蹦出来。而此时,无比信任前夫的瑞秋在没有酒精的作用下开始怀疑他告诉她的一切,汤姆就是一个撒谎高手,活在自己欺骗自己的世界里,不仅如此,还欺骗着他身边最亲近的人,谎言就是他的生活的保护膜和内核。安娜:在听到秘密手机里面的留言后,也开始对眼前的这个男人充满了距离和恐惧感,真相开始浮出水面……
今天我并不想把故事的整个过程都写出来,若非亲自翻开书页,你怎能感受到文字带给你的魅力呢?
“我对快乐、正常的角色丝毫不敢兴趣。”
——Paula Hawkins
正是作者这样一个变态的心理,所以你尽可能的把自己邪恶的思想放大,不要过多的束缚,不要理性,用不平常的心理状态去完成这场阅读,你会收获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很多时候通过肉眼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它的另一面就只有事情的发生者才能体会。就好像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内心燃烧着一团火焰,要力拔山兮气盖世,要玩转人生百态,其实,在路过的人看来,你的脑袋在冒烟。内心活动并不是事情的真相,官方定论也只是和谐的美好称号;实际行动也许并非所愿,斩钉截铁的话语也许口是心非。
不可否认的是,理性可以减少事态破坏的严重程度,感性可以深入体会生活悲欢离合的知觉。感性和理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呈现一个更加美好的个体。
那么,不快乐、不正常的定义是什么?我们自己内心的快乐又从何而来?恐怕这些只有自己知道吧。内心活动可以像一辆火车在驰骋,但双脚也必须像踩上风火轮那样奔跑。偶尔停下来看一看风景,看看自己到了哪里?接着又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