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8岁小女孩玛丽,偶然与纽约的44岁的男子马克思成为笔友。从此,一段奇妙的友谊在他们的中间产生了。
这段友谊给了两个孤独的灵魂以安慰。让他们原本苍白的生命变得完整。
玛丽,8岁的澳大利亚小女孩。平凡而孤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
玛丽是孤独的。玛丽虽然是独生女,但是父母并不关注她。喜欢酗酒的母亲甚至告诉她,她的出生只是一场“意外。”而父亲,比起玛丽,更喜欢和他的死鸟标本待在一起。
玛丽是自卑的。她认为自己长得不好看。学校里的小男孩会因为她额头上的胎记而欺负她。同学们会因为她的发型、衣着而嘲笑她。
偶然地,玛丽与纽约的孤独症患者马克思成为了笔友。
马克思为玛丽想到了一个“报复”欺负她的小男孩的办法。玛丽通过马克思的主意,收获了勇气。
马克思认真地回答玛丽的一些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问题,比如:下雨时,绵羊会缩水吗?为什么老人家把裤子提那么高?鸡会长鸡皮疙瘩吗?为什么肚脐眼的绒毛是蓝色的?
渐渐地,玛丽长大了。进入了大学。可是玛丽依然不自信。她把不自信的原因归咎于外表。于是她把积蓄用于整容,去掉了额头上的胎记。可是,她迷茫地发现,她的生活并未因此而好转。
马克思在信中提醒她:爱人先爱己。
带着这样的信念,玛丽和她喜欢的达米安结了婚。勇敢地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玛丽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自信。她的婚姻让她满意;学术生涯也有所成就。
就在这时,玛丽为了更加了解马克思,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她把马克思的孤独症作为学术方面的主攻方向。并把马克思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直到她发现,这严重地伤害了马克思。
二人的友谊岌岌可危。玛丽开始陷入消沉。她开始像母亲一样酗酒、对一切失去了兴趣、停止了初具收获的学术研究。她的丈夫达米安因为无法忍受她的抑郁而离开了她。
在生活陷入一团糟的情况下,绝望的玛丽回忆着曾经出现在她的生命中,而后离她而去的人们。甚至试图选择自杀。
关键时刻,玛丽收到了马克思的信。马克思选择原谅玛丽。
信中说: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有。全人类都有。我们无法选择自身的缺点。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我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玛丽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她振作起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住在纽约的亚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这是一种让他无法和现实生活中周围的人正常交往的孤独症。他认为这个世界无比困惑且混乱,因为他只能解读表象而有逻辑的事物。他无法理解别人脸上的表情,甚至他做了一本小书,分辨不清的时候就对照着看。他容易过分敏感、笨手笨脚、容易担惊受怕。他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
医生告诉马克思,他的大脑有缺陷。但是马克思却不认同他的说法。他不觉得自己有病、有缺陷,或者需要治疗。他称自己为“亚斯派”。他喜欢当个亚斯派。
马克思经常感到恐惧、焦虑。他经常靠暴食巧克力热狗来缓解焦虑。因此,他的体型过于肥胖。
别人认为马克思反应迟钝、行为粗鲁。但他认为自己只是诚实。
马克思独居,一直非常渴望友情。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没有朋友。直到他在44岁那年,意外与玛丽成为笔友。
玛丽认真地对待马克思的信。玛丽坦率地与马克思交流对于周围世界的看法,而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把马克思当成一个怪物。
比如,玛丽因为自己额头上的胎记被嘲笑时,她向马克思求助。这让马克思感觉到了自己被需要;玛丽主动与马克思分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及周围事物的照片、自己喜欢的食物,还送给马克思一个自己做的绒球;玛丽与马克思讨论什么是爱。
玛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而言,就像是她送给马克思的红色绒球,为马克思的生活带来了唯一的色彩。
多年后,长大了的玛丽,开始进行亚斯伯格综合症方面的研究,并把马克思当成了一个典型的病例。这让马克思愤怒而难过。因为他认为玛丽和别人一样,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病人,而不是平等的朋友。后来,他收到了玛丽寄来的写着“对不起”的炼乳罐。他决定原谅玛丽,因为人都不是完美的。
电影的结尾,生活回到正轨的玛丽,终于千里迢迢赶到纽约去见了马克思,却发现马克思已经去世。虽然马克思已经去世,但是玛丽看到了马克思的家中,有关他们友谊的一切:玛丽送给马克思的一瓶眼泪、镜子上玛丽寄来的自画像、粘在天花板上的玛丽曾写给马克思的所有的信件。
这一切证明他们的友谊曾经的存在。证明这份友谊曾经无数次地给这两个孤独的灵魂以慰藉,并将陪伴他们,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