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信息越来越重要的当代,各种形式的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方式。但其普遍性的彰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对阅读本身的遮蔽,因此对阅读本身的思考便显得尤为重要。
《说文解字》中谈到“阅”,是“具疏于门中”,将实际情况写于门扇,便于人们浏览。“读”的解释是“诵书也”,朗诵诗书经文。这样,“阅读”就有了不同层面的内容。有观察、有思考、有交流,这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观察、认识到分析、判断,再到交流、经历的过程;是由感性了解到理性判断,再到情感领悟的内化过程。所以说“阅读”可以提升自我修养,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也就是说“阅读”可以改变命运,但并非一定要改变命运,这是境界。
一个出色的乡村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和书结下永恒的友谊……学校教科书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在一个人知识的海洋里,这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读书补充了他知识的大海……随着教龄的增长,原先新入职教师的储备和教授内容的比例,逐渐由最多10:1转化为30:1、50:1等等,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这里的问题不只是数量的增长,关键是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阅读,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后,必然能够出现更加多元的见解,可以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知识格局。这个,和中国人的“境界”契而合一。
禅宗谈境界有三,十分恰当地写出了人生随着阅历增长而对事物的看法所发生的奇妙变化:(1)“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初识世界,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是本原,从而就认识了山,认识了水。(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人生中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是不断思考着的。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略有所悟。(3)“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既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也是成竹在胸的体现。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了立体感,大彻大悟。
王国维谈境界有三。(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涉世之初,志存高远,朝气蓬勃,认识世界却阅历有限,洗去尘埃、浮躁,开始追寻人生之旅。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寻求真理,探究本质,我们焚膏继晷,拿起奋斗的斧子一路披荆斩棘,学习工作,忙碌奔波,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可能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仍一无所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恍然大悟,洞察世事,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这是收获的幸福。
我说,阅读就是读其文、明其理、感其情。看似简单的活动,内含了感性、理性、情感的三个层面,恰好符合认识人生的三个境界。阅读就是人生。感性追求直观;理性崇尚完美;情感追求真挚,让生活充满幸福。
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阅读之于人生的重要性自不必言,但阅读还有更独特的际遇,那就是君子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君子应该具有“文质彬彬”的品质,而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愚以为,读书的方法亦有三。
(1)博观厚积的感性积累。读不懂、读不透,无关紧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关键在于文本积累。
(2) 冷静专注的理性解构。解构的同时在建构,阅读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创造性地生成,是作品本身和读者意识的积极结合。
(3)心口一体的情感体验。心不专则眼不细,唯有用心,才能内化为所得,有所得便是修身,继而成为君子。
这其实也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
阅读不可谓其不返璞归真、豁然开朗也。
由苏霍姆林斯基引起的对阅读的阐释——中外古今境界谈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