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网上的视频,内容是超市里一位爸爸教育自己的女儿在撞到他人之后需要道歉。视频拍的有戏剧性,相当“真诚温馨”,爸爸对女儿的无比耐心和爱护的精神是非常打动人的。但是里面渗透着的父母用“权威”来要求子女顺从的教育方式我是反对的。
首先,“一言堂”式的说教没有从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层面上赋予意义,注定是效能低下的。
视频开端,妹妹冲上前去把姐姐手上的商品打落,两人争执起来。这时候爸爸的第一反应是说教:“快道歉。”“不管你是不是故意的,你要道歉”。
注意,这里没有任何对孩子感受的关注,既不问姐姐有没有很生气难过,也没有告诉妹妹说道歉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因为你的行为导致生气、愤怒、难过等情绪伤害)。尽管爸爸的语气语调是客气的,忍让的,然而并没有改变其本质---一种建立在看不见孩子,不尊重孩子基础上的“一言堂””。我是家长,你是孩子,我让你这样做,你就得这样做。这是个掩盖在温和语调下的说教。
这时候来看看妹妹的反应是怎样的。视频里的小演员演技有点生硬,但是我们当妈的对孩子的对抗模式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不!“我就不!“倒地,蹬腿,大喊大叫。为什么呢?我的解读是,孩子在尝试反抗“权威”。在传统的极端式的权威型家长的教育下,我们常常可以培养出表面顺从,实质“空心”的下一代。儿童从两三岁起会发展出需要实现自我意志的需求,若父母在这一阶段处理的好,尊重孩子,让儿童掌握适当的“我长大了,我有能力”的界限,让儿童拥有高自尊,那么儿童将能顺利跨过这一阶段。研究发现,第一叛逆期处理的好,将大大降低后面的青年叛逆几率。视频里的妹妹目测5-7岁左右,然而行为还是有明显的terrible two的特征,任性,自我,很可能之前的阶段没有顺利跨过。包括,她挑衅姐姐,故意打翻她的东西(抱歉,我没看出来是意外),这都像两三岁小小孩的行为。
其次,如果我们想要别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行动,却在谈判沟通里让对方感到“受了屈辱”,那么必败无疑。
说到这里,视频后面的教育成人桥段简直惨不忍睹。不管你的动机多么高尚,目的多么正确,没有良好的沟通技能都是耍流氓。人际交往里讲究一个“交换原则”,让对方'get到你要的是什么,他能得到的是什么,然后大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回应。这位爸爸,他又错误的单纯的发出一个指令,“你不小心撞到了我女儿,你给她道个歉”。在沟通技巧里,这种以“你”开头的句子是大忌,因为对方会感受到“被指责”。那位女子的反应正好验证了这一点,你哪根葱,叫我道歉就道歉?这时候她对抗的是那位爸爸的命令,而不是一个道德原则“大人要照顾小孩子的感情,给她们做行为的良好榜样”。人们在“被指责”时往往是感到受屈辱的,这时候是最容易陷入对抗的,“气冲昏头,说昏话,”做出违背自己本心的事。为什么我们在需要被人帮助的时候会让对方感到“受屈辱”呢?即使那个不是你的本意?那位爸爸的本意只是“你好,是这样的,我需要你的帮助。我刚给我的女儿说了不小心撞到别人要道歉,然后很不巧她刚刚被您撞到了,所以她现在在等您说抱歉呢。。。“ 这样是不是不让人感到屈辱?老实说,如果我是视频里的女子,我也绝壁是要气疯滴。。。
再次,“说不出对不起的时候,做个口型,假想一件别的东西。。。” 纳尼!这明明就是不真诚好吗!内心不知道为什么要道歉,搞个形式出来,还启动了心理防御机制里的转移和麻痹模式。。。你确定你要教你家小孩这样吗?做事情的行动和感受是分裂的!视频最后,天真可爱的女孩子睁着无辜的大眼睛说来吧我们这样就行了,换个大人这样说,你觉得被警察反扣双手的人会很!感!动!吗?!
最后,我斗胆抛砖引玉,讲讲我是怎么处理我家两个孩子的类似争执的。年龄:姐姐5岁,妹妹快3岁。
姐姐在用磁力片搭造型,盖了一座高高的楼。妹妹走过来,一手把磁力片推倒了。姐姐“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问姐姐)发生什么了?
姐姐:她把我的玩具楼推倒了!
妈妈:哦,她把你的东西推倒了,你是不是很伤心啊?(妹妹在一旁静静的听)
姐姐:是!我很难过!我盖了很久的!(坏行为造成的影响)
妈妈:(向妹妹)你推倒了姐姐的东西,她很难过很伤心,因为她花了时间和努力做的被你这样一推就没了。
妹妹低头不说话。
妈妈:你是故意想让姐姐难过的呢,还是只是想跟她一起玩?还是你想要她手里的东西?(询问心理活动,非指责)
妹妹:我想玩她的东西。
妈妈:那要怎样做才对呢?怎样做姐姐才不会难过,才愿意给你玩呢?(激发内在动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妹妹:对不起,姐姐。
我设想,假如视频里的父亲能真正跳出“父母即权威”这个思想,那么他绝不至于给自己挖 了个坑往下跳(追着陌生人讨教育自己后代的债)。妹妹冲过来打翻姐姐手里的东西,姐姐生气大叫。爸爸先倾听姐姐的感受(吓一跳,愤怒,认为妹妹故意陷害),然后跟妹妹说,姐姐有这样这样的感受,因为有一个这样这样的行为。她是这样这样想的。就此打住。这时妹妹就处于一个需要自己做出判断的位置上。这个位置是舒服的,真正被尊重的,没有屈辱和压迫感的,她要做的事就是让她自己更舒服。相信我,妹妹一定会说对不起。这样,当妹妹被陌生人撞到了,她就不会落入被动的等待道歉的模式里。因为她知道,道歉不道歉,是对方决定的。如果她想要对方道歉,她就会在被撞后马上大声的叫“好痛!你撞到我了!”这样的孩子,才是有力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