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我的成长之路一直是有狗狗的陪伴。
想到以前放学回家,把大门打开,和狗一起在胡同里跑几圈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所以它们习惯性地每天蹲在大门里,等我回家,享受几分钟自由的时光。大黑子是一条狼狗,个子很大个性刚烈。那个十来平方的小院就是这条一米多大狼狗的所有活动范围,现在想来,真的是很理解它为什么会经常撕衣服。但也因为这样,我爸妈就会使劲教训它,他们都坚信听话是打出来的。我会像《狗十三》中李玩一样无奈,求情,然后蹲在狗窝里安慰大黑子直到我觉得它不疼了。
《狗十三》这个电影里有两只爱因斯坦,在我成长历程里也有很多条狗,都像电影里呈现的一样,没有一条狗得到了善终。人类,总是会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舍弃一份与狗的情谊。
我也曾有过很抓狂,也曾有过不理解。现实是,相比于人类,动物是更容易被安排被掌控的;动物是不能表达感想和感受的;动物是当你把它放到你生活之外,就可以达到和你断绝联系的。可以想象,如果第二条爱因斯坦没被送走,李玩的爸爸和后妈将会有一场战争。所以,如果能用一个动物的命运,来安抚你的亲人,能用假装遗忘,来避免脆弱的亲情中的战火纷飞,我也是像李玩一样,选择人前掩饰,人后默默祈祷与哀伤。从来没拼命阻止,也从来没细问缘由。
人,是一种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的动物,总是觉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比什么都重要。
前两天在Facebook上看了一个关于猫头鹰的视频:两个人并排占着,只留下小小的缝隙,在缝隙的正后面,一个人手抓着一只老鼠在吸引猫头鹰,然后这只猫头鹰挥舞着大翅膀并精准地穿过了这个小缝隙吃到了老鼠。那只老鼠的惨叫在视频中非常刺耳。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条评论是:“虽然猫头鹰是老鼠的天敌,但是,这只老鼠,连一个尝试逃跑尝试救自己的机会都没有。”
有很多人告诉你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苟且。但是没人告诉你,我为什么要顺应社会,为什么那样要生活,为什么要选择苟且。这个电影《狗十三》,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因为情。
狗狗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了,李玩拼命地寻找,年迈的爷爷也跟着孙女找,然后崴了脚。李玩在爸爸的训斥下,在亲情的绑架下,为了不让爷爷奶奶爸爸操心,它选择了不继续找狗。第二条爱因斯坦,因为架不住李玩弟弟的攻击而还了口,被后妈叫嚣着要送去狗肉馆。直到李玩考到了全年级第一的时候,她才向爸爸开口问道,是哪家狗肉馆。《狗十三》这部电影,以狗为主线,实际上揭开了每个人成长的疮疤。妥协的爱因斯坦可以找到新的主人,倔强的爱因斯坦会因拒绝吃饭而饿死。
李玩为了亲情舍弃了自己的本心,舍弃了自己的棱角,逐渐适应了亲人眼中的社会。她明明眼神无光,明明丧失了自我,但是亲人们都夸她懂事了。
中国式教育有太多太多的弊病。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不是靠细心教育解说,而是靠打骂和道德绑架的方式,逼迫孩子咽下委屈破茧成为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希望你仍旧按照他们的规划去生活,并时常伴有亲情的绑架。如果咽下的委屈等于懂事的程度,那说一个孩子懂事又怎么能算是夸人呢。
什么时候,中国人能跳出父母高于子女的这种逻辑,抛弃命令的姿态,而是平等地对话,才真正是社会文明进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