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一山人
解《道德经》不同版本的“恒常”争议问!
“简书“ 与“帛书”用"恒"与"常”问题:市面通行版本常用“常”为什么不用“恒?”。那么我们看看“恒常”二字的关系与差别:
“恒常”二字经常结伴而行、其意义在不同语境逻辑下有不同意义,有时可以通用,可以相互代替。但在特定的语境下,为了组词押韵和便于学习,阅读习惯等就区分开了“恒”“常”具体用法。
“恒”具有持久不间断性能,“常”具有持久有间断性能,其差别在于应用发生变化。比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非常道”就比“非恒道”要顺口通顺,而在“非常道”里的“常”并不是指“常”本字的意义,而是“恒”的转换替代,这就是特定语句语境的运用!这也是为了适应当下人们阅读习惯而弃“恒”启“常”的原因所在!
“恒常”二者为兄弟关系,通常可以通用,好比:通常情况下"母亲"是绝对唯一性称呼,即是生身之母,而"妈妈"即可能是“母亲”也可能不是“母亲”之外的“妈妈”。
比如:"妈妈"可以是一个你觉得值得敬重的女人的称呼;比如人们经常受到一些特殊事件影响称一位非血缘关系的女性为“妈妈”,而此时的“妈妈”和“母亲”分量是一样的,甚至出现比生身母亲还要亲的关系!这就是“恒道”转换为“常道”之后的,具备“恒道”的“常道”。此时的“常道”并不是原来的具有间断性的常道,而是恒定的“恒道”。《道德经》里多处“同字不同意”和“同意不同字”的应用,如果死搬硬套,岂不是难悟真道?
就比如我们常见的成语“天长地久”这里把“天”的恒长(常)用“长”来描述,而“长”的本意是有尽头的,没有尽头的长是“无长无极”的长,而“长”的反义词是“短”,故而道德经曰“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证明“长短”是有局限性有极的。那么试问“天长地久”难道是指天的长度也是有局限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天”是无极无限恒久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这样书写“天恒地久”呢?这样押韵吗?通顺么?所以必须是“天长地久”。天即是“道”的代名,“道”是“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故而曰“天道”。
所以,由此看出,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或相同的文字,其意义不同,关键看整体语言表达和逻辑,不可固执!所以过于较真是不利于学习的。
比如,“久远”,这什么意思?跟“恒常”一样,经常结伴同行。“久”时间无法计算和证明的时间,“远”可以用时间去证明,或者无法用时间去证明,其存在可证明和不可证明的随机性,视语境的不同去决定其意义!这跟《道德经》中“恒常”是一个道理。
国内举办的一些中外国学论坛,一定是在“恒与常”两个字方面使劲咀嚼,根本没考虑到人们的语言逻辑,学习习惯和语句语境下的具体应用。
另外,最喜欢咀嚼还有“无为”二子字。就是教你如何的“柔和之再柔和”,始终是“柔中还是柔”,从不会带“刚”的。阴阳二性,从来都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并进”的,从来不存在单纯的“柔”和单纯“刚”,以“柔弱”先行,以“刚强”机动!老子曰:“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足以说明“刚柔”用途和用法!大师们别一味地走过场作秀嘛,误人子弟啊!
其实,往往如此,对内绝对严厉!对外绝对柔和!一但带“刚”就怕别人不乐意!
玄一认为:中国人应该做出中国人该有的“刚柔并济”的处世态度,而不是一味的“柔,柔,柔!”,这才是“老子”思想。老子一定不会让人欺负中国人的对么?那是必须滴必!
—玄一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