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养即保养调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中医——四时阴阳,以(順适)为美。 春天和风拂面,杨柳垂青,生机盎然。人亦夜卧早起散步郊野,游春于户外,眺园林之春光,观山河之奇秀,纳六气之甘青,或作舞练剑,或行拳练功,或吐纳引导,或緩运四肢,都可舒调气机,畅运气血,开通毛窍,激发生机,当此之时,眼观旭日东升,耳听莺歌燕语,天地万物,欣欣向荣,自然使人心旷神怡,周身充满生命活力。
一: 春季风气当令(风特点是善行变数,春易患伤风感冒等外感病)(又因风胜则痒而多发皮肤瘙痒等过敏性疾患如荨麻疹)。风气通于肝,有肝病的患者,春季易于反复。春、风、肝五行来讲均属木,而脾属土,木能克土。春季肝木之气偏盛,亦易横逆伐脾土而至腹泻、呕吐、脘腹胀痛等脾胃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泻。肺属金,引发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春季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风为百病之长。人为适应自然界,也应随时补充人体阳气,以顺应生发之势。注意生发太过容易化火,膳食方面应以清淡为宜,不宜大量食用油腻、煎炸之品,否则积热在里,肺胃火盛,上熏于口,则易致口腔溃疡等疾患。
肺火宜宣宜清;胃火宜和宜降。古有三才封髓一方:天冬、生地、人参。谓之三才(天地人)。所谓封髓亦即滋阴泄火之意。(天地人)三药相配润肺清火、滋阴凉血、益气生津,再合黄柏清热燥湿、泄肾中邪火,砂仁止呕、醒脾降逆、以防寒凉伤胃,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能和中,共奏滋阴润燥,封髓泄火之功。用于春季不适,火热内蕴,上熏于口以至溃疡,针对性强疗效很好。本病除口服此方外,还可以配合于患处涂抹(珍珠)细粉以解毒防溃,敛疮复原。
二:夏季暑湿当令。防暑避暑却不可贪凉。大热暑日,不可卧睡于阴凉多风之处,否则极易为寒邪所伤,罹患夏月伤寒;如空调病。夏属火,气通于心,所以夏季有慢性病的人——特别是心脑血管病的人,夏季应当更加注意;即使患感冒,亦可能由肺而转至影响心脏——乃至危及生命。故于盛夏之季,更宜服用益气强心、化瘀通络、扶正祛邪的药物,以防护心脏。民諺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夏天吃姜不禁可以暖胃,符合春夏养阳之说,而且可以振奋心阳,有助于对心脏的保护。
三:秋季养生。到了深秋霜降,阳气渐下,阴气渐升;气主肃杀,万物凋零。你若早出外游,看到的是古道西风,衰草枯杨,一派(秋风扫落叶)景象,正如柳宗元诗中所云——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已觉秋窗愁不尽,那看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还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秋季是让许多人思绪纷扬的季节。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秋季养生,要从心始。秋季以(收)为要。所以养心主要是——使志安宁。亦就是要心境宁静。怎样才能心境安宁呢?简要地说就是要——无外其志,要清心寡欲,要收敛神气。从正面角度讲就是要尽可能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学习上,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等等;或静心练气,收敛神气,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驱散心中的阴霾,保持乐观的心境,让自己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从反面角度讲则不让心存私利。不要有嗜欲之心,以免自身神气遭受破坏。古语云——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这里面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人们只有不计较个人得失,尽量做到清心寡欲,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秋季以燥气当令,燥邪易伤人肺气,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更应注意保养肺脏,多吃秋梨膏;也可用玉竹煲汤、百合煮粥,芝麻、核桃仁和蜂蜜调服等以滋阴润肺。《内经》讲秋冬养阴即是此意。
秋季气候由热转凉,人体肌表由疏松向致密转换之际,此时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故自然界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这时人体若能主动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致密,而且还能增强人的应激和耐寒能力,从而提高人的免疫功能。故不要一下穿戴太厚,要有意让身体冻一冻。所以有春捂秋冻之说,虽是民间养生谚语,但其中富有深刻的科学涵义和实实在在的养生经验。
四:冬季养生。严冬腊月,天寒地冻,万物蜇藏,冬眠休息。人亦宜应其气而周密腠理,保养精气,使外不伤于寒邪,内不伤及肾精,则来春就会少病或不病。否则——冬伤于寒,春必病瘟。可见凡是立春前后容易发病的,多与其冬季失于保养有一定的关系。在晨练上春夏可早,秋冬宜迟才更合理。
中医认为冬属水,气通于肾。而肾主骨、生髓,秋冬不仅容易伤于寒邪而致筋骨疼痛,腰腿不便等痹症的发生,而且还常因(水克火)的关系损伤心阳。因此心阳本已不足的人:如有心肌梗塞的病人,在隆冬即小寒、大寒时节最易犯病,甚至猝死。故应特别引起重视。
葯食调养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传统习惯。冬季为藏蛰之令。此时服用滋补肝肾的药物,可增强肾脏藏精的作用。神气,肾精充足旺盛,则体力自然充沛,抗病能力自会增强,来春也不会或少生温热性疾病。而且冬气进补,还可以起到年少者促进生长发育;年长者益寿强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则可以化气,气盛则可以全神;神全则可以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中医养生观点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精神养生是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1: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便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2:尽心有规律的运动。通过运动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3: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跟情绪的不稳定。
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更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要因素。预防疾病,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进行食补,以及其他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4:中医养生六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