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发生在玩具店的破裂
父母带着孩子去商场玩,孩子看中了橱窗里的玩具,非常想要,于是妈妈打算掏钱买给孩子,因为在妈妈看来,孩子的要求也还算合理。但是,一旁的爸爸却不同意,确实爸爸也有他的理由。不过,此时,妈妈心理是站在孩子这边的。顿时,妈妈陷入了两难的地步,场面有点尴尬,如果同意孩子的想法就等于当着孩子的面否定了爸爸,也会让孩子在意见分歧时找到了靠山的感觉,但如果不同意,又怕伤害孩子的心灵,毕竟妈妈觉得孩子的要求也算合理的。 如果你是妈妈,会怎么做呢?
……认真思考一会儿先哦……
我的观点:
这样分歧的场景在生活中应该会很多,处理又因家庭不同而方法不同。在我家里的情况来说,我会和爸爸站成一线,很多时候我觉得爸爸的视角也挺新颖的,再一个我始终认为夫妻父系得置于家庭首位,而不是孩子置于首位,然后合适的时候我们会再深度交流。生活中的事情看似很多,其实都隐藏着同样的规律,如果我和爸爸在这样的分歧下不能调和统一,那么在其它事情上也会渐行渐远,而教育孩子又是长期的事情,所以我和爸爸必须要达到一致。而这样的习惯保持下去后,这样的场景也会越来越少出现,就算偶尔出现,它的表现程度也会越来越轻。
再来说说孩子,因为我的孩子比较小,所以我关注幼儿心理学比较多,在幼儿心理学里有提到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所以我们可以将他的注意力吸引至其它地方。这样一来,孩子的需要依旧被满足了,只不过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需要而已,毕竟生活中这也是很常见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法直接满足孩子,并且,偶尔的延迟满足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如果察觉到孩子的需要,就要设法满足他,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当时的需要形式行不通,那就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需要满足,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去读出孩子需要的内核。为什么一定要矫情地重视孩子的每次需要?因为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有负性情绪,向外,或向内,如果不是偶尔,而是长期的同个需要不被满足,那么就会量变到质变,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因为在这个心理的点上会积蓄越来越大的能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一次比一次强烈,如果你始终察觉不到,反而还会莫名其妙地怪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