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书本介绍
日记者,明人贺复徵定义为“逐日所书,随意命笔,正以琐屑毕备为妙”,据今人研究,日记体裁萌于唐,兴于宋,因日记的私密性,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作者个人灵魂和心路的历史,又因日记的作者身份各异,内容大至国家的庙堂筹谋、社稷民生、社会情状,小到个人的日常生计、平生交往、人事纠葛、读书心得等,皆能“琐屑毕备”,一部日记,除记录作者的生平行迹,还能一窥作者对社会和周围人际的大量私密性感受。凡此种种,皆为研究历史的一流史料,其中所记的一些能勾勒出历史本相的史实细节,虽一鳞半爪,略显琐碎,但因一般正史囿于体例,不屑记录,故尤为珍贵。因此,治史者向来重视日记,视为研究作者生平和作者时代的第一手资料。
《宋代日记丛编(套装共3册)》为宋人日记体著述合编。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官员于从政时所撰,其所记虽是友朋交往吟诵等私人事务,但有关朝廷政事占有重要甚至是主要篇幅。
二是行程日录,主要为两小类,其一是奉命出使外国者所记行程、外国政治、军事、经济、风土人情以及外交事务等,其二是有的官员为宦各地时所作的旅途日记。
三是一些家居日记、读书日记等。宋人日记往往是著者亲历亲闻之第一手史料,多有可“补正史之缺”者,对研究宋代政治、外交以及文人交游、各地风俗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宋代日记丛编》从各种宋代典籍中辑录了宋代五十余位朝臣名士的日记,内中不乏王安石、司马光等一代名臣的日记,亦有欧阳修、陆游之类文学大家的日记。部分名称虽有所异,或名日录,或谓语录,或称遗录,但皆有日记之实,史料价值甚高。
如辑于《芦蒲笔记》卷五赵抃的《赵清献御试日记》全文仅千字有余,却记录了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殿试之机构、考官设置以及考试内容、程序,是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珍贵史料。
陈襄的《使辽语录》记录了陈襄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充国信史出使辽朝的行程,以及与辽接伴使、馆伴使臣会面时的礼节、交流语言,对研究当时宋辽关系具有极高的价值。沈括的《乙卯入国别录》的史料价值亦类此。
司马光的《温公实录》、曾布的《曾公遗录》、吕惠卿的《吕吉甫日录》等,“凡榻前奏对语,及朝廷政事,所历官薄,一时人才贤否,书之惟详细”,记叙了不少重要的史事,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
王安石的《熙宁日录》,是记录安石主政时期的政事日志,其中录入了大量宋神宗与王安石君臣间的奏对之语,精确反映了王安石的变法理念和思路,以及王安石对变法的通盘考量。由于是私人日记,其中记录的君臣奏对之语,好多是不能向外人道的,像他在神宗面前对同僚的评价就颇可玩味,因政见不同,他在神宗面前评价曾对自己有推荐之恩的曾公亮为“多用机巧,又专欲守其故态”,“难与议事”,就很容易让人感叹政治家在政治舞台上的为人。当反对变法的枢密使吕公弼将去位时,安石在庙议时又用种种理由阻止神宗欲对司马光的任用,亦很有意思,足见其为达到目所用的手腕。
当然,《宋代日记丛编》中有些日记的叙事难免存有作者个人好恶的痕迹,客观性可能打些折扣,但只要读者略微作些分析,吹去面上一层细沙,崭露出来的史料相较于后人所作的任何描述都要可信,完全可以补正史之不足。所以,研治宋史者,《宋代日记丛编》不可不读。
02—书本目录
凡例
乘轺录
钱惟演日记
赵康靖日录
于役志
赵清献御试日记
使辽语录
温公日录
熙宁日录
刘挚日记
乙卯入国别录
吕吉甫日录
游城南记
元祜七年正旦接送伴语录
林文节元祐日记
林文节绍圣日记
曾公遗录
范太史日记
王岩叟日录
宜州乙酉家乘
郴行录
甲戌使辽录
游山录
陇右日录
靖康城下奉使录
西征道里记
使高丽录
己酉航海记
沈必先日记
建炎笔录
丙辰笔录
丁巳笔录
绍兴甲寅通和录
箕山日记
人蜀记
揽辔录
骖鸾录
吴船录
亲征录
龙飞录
归庐陵日记
闲居录
泛舟游山录
奏事录
南归录
思陵录
北辕录
入越录
入闽录
庚子辛丑日记
北行日录
彭龟年日记
重明节馆伴语录
使金录
进讲日记
祈请使行程记
附录:其他宋人日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