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只是满满地打鸡血。
我一直有个问题:一开始想象美好,信心满满,动力十足,可是在着手去做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那个挫折,就很受挫,就蔫掉了,然后就丧失信心,甚至破罐破摔。
这个问题我在《自律100天,穿越人生盲点》里找到了答案。
因为我是纯乐观想象,只预想了最好的结果,却忽视了生活中许许多多并不由我控制的因素,没有对计划起障碍的阻力因素的考量,也就拿不出针对这些障碍的应对之策。于是在“动力满满——开始执行——遇到麻烦——放弃”的恶性循环里周而复始,一次次增加从入门到放弃的次数。
针对我这种盲目乐观+三分钟热度派,作者给出了4个步骤:
(1)厘清践行过程中的障碍
(2)制定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案
(3)按照解决方案持续践行:需要建立相对清晰的衡量标准来确保严格执行方案。
(4)复盘总结更优的践行原则
1.在定计划的同时考虑可能遇到的障碍
这本书提到了一个WOOP思维:
WOOP思维是什么意思呢?
W——Wish,就是愿望的意思。
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Plan,计划。
通俗来讲,这个计划就是用“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这一句式写的。
注意:不管制定的每天计划能否完成,都值得每天早上用5分钟时间把自己的计划写出来。因为有个方向感很重要。类比成读书,虽然很多书读过一段时间后都不记得了,也不等于从来没读过,它是能提高你的思辨能力的。
2.每日复盘,将一个错误反思成一条原则送给未来的自己
按照GRAI的步骤进行复盘:
G——Goal,回顾目标
这是复盘的方向。
R——Rethink,重演过程
原模型的第二步是评估结果( Result) ,作者把它调整为了重演过程( Rethink)。她认为评估或重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比仅仅关注结果更为重要和全面。大家都习惯于关注事件的结果,(但)对于全过程的推演和动作的关注更有助于全面的复盘。
A——Analysis,分析原因
原因分析是否到位,决定了复盘的有效程度。我们可以从预期不一致的地方出发,试着用用丰田五问分析法,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探究问题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I——Insight,探寻规律
不止步于做到分析原因这一步,多走一步,总结出一些规律,提炼出一些原则,避免重蹈覆辙。正确的规律和原则,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然规律和原则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得出来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警惕逻辑谬误,在其他案例和事件中不断检验自己的原则。
补充:作者非常推崇基金大佬雷·达里奥的《原则》——用复盘的方式将生活中的错误和失败总结出一条条原则。
注意:不需要多复杂,越简单越好,哪怕是写出一句话的原则来就好。简单,对我而言,才能坚持。
3.每天记录时间
不需要精确到具体某一分钟;
不需要事无巨细地记录;
甚至不用太在意记的方法和工具。
关注你在意的时间类型:比如输入时间——看书、听课等;输出时间——写作、投资等;锻炼时间...
每天记录下你关心的对你有用的时间类型,再总结每种时间类型花费时间,以天、周、月、年一路总结下来,做到对自己的时间使用心中有数。
注意:不需要用手账的艺术形式,先用自己趁手的方式赶紧开始记录才是正事。如果后期是个时间记录熟手了,再考虑好看的艺术记录形式。
4.重点来了,到底是什么障碍拖住了我们的脚步?
障碍一:做了一段时间,但看不到成效;
障碍二:计划制定好了,但总因为一些突发事情而打断计划;
障碍三:周围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
障碍四:执行一段时间后,进入倦怠期
【障碍一】
“做了一段时间,但看不到成效”的进一步解题思路:
(1)为什么看不到成效?
(2)为什么成效对于我们如此重要?
(3)时间和成效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针对(1):
原因一:练习的方法不对;
原因二:练习的时间还没到;
原因三:短期内没有感受到成效。
针对(2):我们人类是追求反馈的(尤其是即时反馈)。
针对(3):量变引起质变
找到了原因以后,针对原因给出的方案:
解决方案一:正确的练习方法
解决方案二:具备“长期”思维
解决方案三:通过记录等方式,让自己明确感受到成长
解决方案四:设计即时反馈的践行流程
解决方案五:培养自己的耐心
【障碍二】
用“WOOP”思维来制定计划,即把执行计划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都能提前预想出来,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太多预估不到的情况发生,来打断我们的计划。
“计划制定好了,但总因为一些突发事情而打断计划”的进一步解题思路:
(1)为什么会有突发事情?
(2)为什么计划被打断后就不能持续?
(3)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被打断?
(4)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还是要做计划?
针对(1):
原因一,外界不可控因素;
原因二,不良做事习惯。
a) 第一个不良习惯:分不清哪些是该干的事情,哪些是不该干的事情。
b) 第二个不良习惯:忽视平时需要改进的小事。
c) 第三个不良习惯:拖延。
针对(2):
原因一,切换成本太高;
原因二,人类的一致性倾向;
原因三,习惯没有真正养成——真正养成是不耗费精力靠潜意识就能自然驱动。
针对(3):因为我们发自内心的完美情结。
针对(4):
“因为做计划的过程中主要实现三大作用;第一,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方向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第二,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准备资源,当有变化发生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资源可以用;第三,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相当于已经把小的行动模块制定出来,即使有变化,我们也有行动的参照依据。”
找到了原因以后,针对原因给出的方案:
解决方案一:用自己的确定去应对外界的不确定
解决方案二:学会拒绝
解决方案三:专注做一件事情
解决方案四:拥有“Wabi-sabi”思维——接受不完美
“Wabi-sabi”是日本的哲学概念,表达了不圆满也是美,短暂也是美,残缺也是美。
“拥抱我们的不完美,重点在认清不完美的实质,然后不断改进。即使我们的计划暂时被打断,那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继续开始就可以啦。”
解决方案五:保持冗余
就是增加数量。比如,如果我每天需要听一个英语听力片段,冗余的话,就是听两个及以上。
解决方案六:领先时间表做事
就是提前开始或是提前完成。
【障碍三】
“周围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的进一步解题思路:
(1)为什么周围的人会不理解?
(2)为什么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会让自己想放弃?
(3)为什么自己受到干扰就没信心执行计划?
针对1:
原因一:每个人看待问题都有自己的视角;
原因二:每个人看待别人的层级不同;
a) 第一阶段——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我不咋地,你也不咋的。 )
b) 第二阶段——I'm not OK,and You're OK.(我不咋地,你很好。 )
c) 第三阶段——I'm OK,and You're not OK.(我很好,你不咋地。 )
d) 第四阶段——I’m OK,and You’re OK.(我很好,你也很好。 )
原因三:朋友圈的“质量差异”。
针对(2):
原因一:逆商不够;
原因二:表现型人格。
表现型人格的常规表现就是特别爱面子,在乎当下。
进取型人格的常规表现就是特别在意成长,关心未来(标记: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表现型人格?请参照以下特征进行自测:
1)别人说你不好的时候,你就会放弃。
2)做一件事情经常会因为看不到结果而半途而废。
3)随时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
4)希望能马上看到结果。
5)成功是测评一件事情的唯一标准
针对(3):
原因一:抗干扰能力不够
作者引用了一个著名的绩效公式:“绩效=潜能-干扰”
“现实中,我们很容易被身边的干扰分心,别人的一个说法让自己难过大半天,刷朋友圈能让自己忘记工作等等。
原因二:“能量”不够
如果用“充电”和“放电”来类比的话,被别人鼓励就是“充电”,被别人冷嘲热讽就是“放电”,如果自身“能量”不够,那么被嘲讽几次,自己就没有“电量”啦。
找到了原因以后,针对原因给出的方案:
解决方案一:换位思考
解决方案二: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例如你可以将马牵到水旁,但是你不能强迫马一定要喝水。将马牵到水旁,是你的课题。而马是否要饮水,则是马的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让别人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也没必要完成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别人怎么看那是他的事情。
解决方案三:让朋友圈中更多“贵人”,少点“损友”
第一,找目标一致的找同类,比如社群;
第二,多交“贵人”,少交“损友”。
方案四:提升抗压力,避免高延伸,增加耐力
所谓延伸,就是你是否会自动将一个逆境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逆商高的人是低延伸,他们会将逆境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之内,也就是逆境发生的所在范畴里,他们知道一个逆境事件只是一个逆境事件。
相反,逆商低的人是高延伸,他们遇到一个逆境事件,很容易会产生“天塌下来”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挫折感就像瘟疫一样延伸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因为一个逆境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解决方案五:培养自己“成长型人格”
1)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2)活在更远的未来
3)培养耐心
4)注意力资源的谨慎利用
解决方案六:增强大脑的专注度
1)冥想
2)关闭大脑中的两个声音
第一个需要关闭的声音是“自我批评”。不再自我批评指的是加强心理素质,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第二个需要关闭的声音是“时间感”。忘记时间意味着专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考虑过去,也别担心将来,要专注于眼前。
3)关注饮食和姿势
解决方案七:高能量姿势练习
个人见解:抬头挺胸,正襟危坐,拥抱太阳
【障碍四】
“执行一段时间后,进入倦怠期”的进一步解题思路:
(1)为什么倦怠感让我们这么难过?
(2)为什么会产生倦怠感?
(3)为什么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么难?
针对(1):
第一个表现是“心好累”。专业术语叫“情绪衰竭( Emotionalexhaustion)”,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都被消耗完了,既不想干,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没热情。
第二个表现是“不想干”。专业术语叫“去人格化(Deper Gsonlization)”,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对客户关系冷淡。这种情况下经常有冲突是必然的。
第三个表现是“我不行”。专业术语叫“低个人成就感(Di Gminishedpersonalaccomplishment)”,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怀疑自己的价值。经常说的是“我不行,我没用”。所以连起来说就是:我的心好累,我不想干这些事情了,我觉得我不行,但是我已经做出承诺,又必须得干...
针对(2):
原因一,倦怠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波动周期(波浪形的低谷)
原因二,倦怠感源自我们自身精力有限
个人补充:我的朋友就说过一句话“成功属于精力充沛人士”
针对(3):
原因一,习惯引力的作用
原因二,过多关注做事的目的,却忽视做事的动机
我们要更多关注自己执行计划的“purpose”,而不是纠结于每天要完成打卡的“target”。
原因三,无法从所做的事情中体会到乐趣
找到了原因以后,针对原因给出的方案:
解决方案一:用正确的方法应对倦怠
1.调整燃烧速度,别太猛。
如果意识到自己陷入倦怠,有可能是自己烧得太猛,就重新定义执行计划的边界。
这些做不到的地方就是一个人在前进过程中的后退,接受这种状态,同时反思自己当初制定的目标是不是太高了,做到随时调整即可。
2.加入新鲜空气
在执行计划中,三种东西是严重的“二氧化碳”。
第一种是重复性的工作。如果每天都在做着一样的事情,就时刻提示自己要做点改变。例如每天做不同类型的笔记,或者调整完成计划的时间,或者给自己更多游戏化做事的感觉。
第二种是缺乏人际沟通。人是社会动物,人际间良好的反馈互动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满足感。
第三种是缺乏控制感。目标定太多或太高就会这样。
3.换更大的杯子
主动要求,创造更大的工作空间,让自己可以更多地“吸氧”。
解决方案二: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从“波谷”迈入“波峰”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有句台词:希望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希望,对于处于波谷倦怠状态的我们而言,的确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解决方案三:做好精力管理
解决方案四:用“大教堂思维”让自己拥有坚持执行计划的动机
“大教堂思维”来自“三个石匠”的比喻:一个人遇到三个石匠,问他们在干什么?其实他们三个干的都是一样的活,但是三个石匠的回答截然不同。第一个石匠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不错的饭碗;第二个石匠说,我做的是方圆几十里数一数二的石器活;问到第三个石匠的时候,他说我在建大教堂。
“大教堂思维”,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哪怕自己看不到这件事的完成,但是你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是与一个宏伟的目标连在一起的,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解决方案五:专注投入,把事情做好
有人因为追求快乐,有人无法忍受某种痛苦。
然而成就最高的那批人,他们还有一个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痛苦。向上爬,严格自律、昼度夜思,殚精竭虑,这样年复一日的日子,委实不快乐。驱动他们的,是痛苦,巨大的痛苦,这也会让他们无法停下来。
如何让自己更能专注持续地把事情做下去?一方面找到自己快乐的那个原点;另一方面找到自己无法忍受的痛点。
5.针对以上四种障碍的问题检查清单(截图形式)
【障碍一】
【障碍二】
【障碍三】
【障碍四】
6.总结
开始去做,尽管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