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到底是这么做还是那么做?都有什么理由?我试图写下来,可是文字这个东西,如果要必须用说明文才能拎清一个结论时,就得相当长的篇幅。该看的人会喜欢看吗?如果“不爱看”,我可就“吃力不讨好”啦。怎么办?当简,当减。
“少即是多”,“多即是少”,忘了这是谁说的金句子,我认这个理,但实现起来并不是个轻松的事,因为某些时候,我可真是满肚子的感慨要倾述,以为谁爱听,其实,向来罗哩罗嗦的话只有自己最爱听,人的潜意识里,只有自己才会心疼自己花的那么多力气。
但是,当自己都写烦了长篇大论时,想想外人读起来,能把嘴撇到哪里去呢?善解人意是行善积德,为了留一点好念相,必须咔嚓嚓,当删,当果断。
删成一个满纸空白时,发现心情并没有那么糟糕,反正都是我写的,曾经拥有,就是拥有。
对一件事,一个决定冒出来时,那个与之相反的决定就会被压下去,然后自己会找出许多完美恰当的理由来增强自己的自信,若要记录下来,必行云流水,笔端完全偏向了先入为主的这个决定。
可是,别兴奋的太早了,这个决定也许是一时冲动呢。既然用了文字描述它,大脑自然也就进入了边写边思考的轨道,当越写越难以用精准的文字支撑念头的合理性时,当越写越增加了思考的混乱时,字速会慢了下来,人也就降降温了。只有在这个时候,即只有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人才会又想起那个被压下去的念头,开始怀疑,是不是那个才是正确的呢?
接下来,别怕辛苦,别躲!重新审视写过的文字,富含逻辑的思考又积极地运转起来,冷静替代了犹疑,先是勇敢地把写过的文字放到文末,当作放在了回收站里,等候发落,然后,重新打开另一个视角,从之前决定的反向试着再写起来,试着论证决定的正确性。
经过两个相反方向的论证,而且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两种不同结论,运用比较学、方法论,事情最终趋向于最合理的做法才算是稳妥的落地。
上述拽文全部来自于今天实现的第三个计划:想了点工作。
有时候,工作的确是要加班来保证正常运转的,我非常确定这点,尽管我的班加的不多,而且我思考加班这事的时间没有加的班耗时多,但我理解没有加班,工作效率会有降低的,有了个别人的加班,工作环节上的某些链条才不至于停转,那么,加或不加,还不是人的天意?
长假8天,自由8天,计划8天。计划的唯一宗旨就是好好宅着。如无必要,一定不早早爬起来去看枫叶,不梳妆打扮去看潮流的前沿;如有必要,那就涂脂抹粉,那就摩肩接踵。可是我的眼睛无暇理会芸芸众生,也不想碰巧对视了某双熟悉的眼睛。心里就想着在如此长假里,久久地宅着,即便是想想工作,也是幸福的劳逸结合。
本性如此,天意如此,顺遂、为敬!2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