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孩子学习的状态特别着急上火,昨晚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孩子现在的成绩,是这之前父母的言行导致的。好吧,自己也觉察出了其中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将来的担忧,转嫁到孩子身上了。她现在如果不认真学习,将来怎么升学?毕业了怎么找工作?用什么来获取生活资源?^_*自己如此杞人忧天,导致焦虑又来哒-_-#
看了得到这篇文章后,心里有了个初步想法:关注影响圈,努力提升自己,以达成营造高效能家庭为目的,先自己学做高效能人士。
下面这些皆摘自得到文稿,内容有点长,耐心看完相信许会和我一样有收获的。
人工智能来了,我们该怎么应对竞争?
一、AI时代该如何学习?
“其实,与其讨论让孩子学什么,不如先讨论孩子该如何学。学习方法远比学什么内容更重要。尤其是在人机相互协作、各自发挥特长的时代里,填鸭式、机械式的学习只能把人教成机器,让孩子丧失人类独有的价值。”
2013年,包括哈佛大学前校长在内的一群著名教育家联合创办了一所神秘的四年制本科大学——密涅瓦大学。
该学校的创始人相信,传统的四年制大学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的需要,大学驾驭过程需要被改革甚至是颠覆,在线课程、讨论小组、实习实践、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将成为今后教育的主流模式。基于这样的思路,密涅瓦大学使用的一套名为“沉浸式全球化体验”的教学方式。概括摘抄了一下这所学校的教育程序:
大一“基础”,“将知识课程与四种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形式分析、实证分析、多模式交流、复杂系统四大课程模块。形式分析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精密、合理思考的能力;实证分析重在培养 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模式交流则关注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复杂系统重点在于复杂环境中的有效协作”。
大二“方向”,“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
大三“专注”,“要求学生深入到各自专业方向的领域内部,培养精深的专业技能”。
大四“综合”,“重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得到里还列举了咱清华大学“姚班”的新模式。姚班对于本科四年课程的设计,与密涅瓦大学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最重要的,姚班不但提倡多元和专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特别鼓励面向实践、面向解决问题的教学氛围。
“如果要我来总结的话,我觉得,人工智能时代最核心、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包括:
* 主动挑战极限:像楼天城那样喜欢并主动接受一切挑战,在挑战中完善自我。如果人类不在挑战自我中提高,那也许真有可能全面落伍于智能机器。
* 从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面向实际问题和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将基础学习和应用实践充分结合,而不是先学习再实践。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方法,有些像现代职业体育选手的以赛代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更高,效果也更好。
* 关注启发式教育,培养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动的、接受命令式的工作大部分都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人的价值更多会体现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启发式教育在此非常重要。死记硬背和条条框框只会“堵死”学生灵感和创意的源头。
* 虽然面对面的课堂仍将存在,但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将愈来愈重要:只有充分利用在线学习的优势,教育资源才能被充分共享,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性才有切实保证。创新工场投资的VIPKid、盒子鱼等面向教育创新的公司,就是大量使用在线教育、机器辅助教育等手段来帮助孩子学习的范例。
* 主动向机器学习:未来的人机协作时代,人所擅长的和机器所擅长的必将有很大不同。人可以拜机器为师,从人工智能的计算结果中,吸取有助于改进人类思维方式的模型、思路甚至基本逻辑。事实上,围棋职业高手们已经在虚心向AlphaGo学习更高明的定式和招法了。
* 既学习人-人协作,也学习人-机协作:未来的“沟通”能力将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机之间的沟通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学生要从学习的第一天起,就和面对面的或者远程的同学(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一起讨论、一起设计解决方案、一起进步。
* 学习要追随兴趣:通常来说,兴趣就是那些比较有深度的东西,所以只要追随兴趣,就更有可能找到一个不容易被机器替代掉的工作。无论是为了美,为了好奇心,为了其他原因产生的兴趣,这些兴趣都有可能达到更高层次,在这些层次里,人类才可以创造出机器不能替代的价值。”
二、AI时代该学什么?
即便以后有了人工智能照相机,可以自动帮助人完成捕捉美景、记录美好瞬间的任务,人的感动、人的审美、人的艺术追求也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摄影如此,其他工作亦如此。我们很难准确列举,AI时代到底该学什么才不会被机器取代,但我们大致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的思路: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反之,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基于人自身的情感(爱、恨、热情、冷漠等)与他人互动的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而且,这些技能中,大多数都是因人而异,需要“定制化”教育或培养,不可能从传统的“批量”教育中获取。
简单来说:
AI可以迅速取代的是在5秒钟就能决策的工作,但是5秒以上需要深度去思索的工作还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在艺术领域,人工智能目前还是没有办法发现美制造美,它只是协作人类工作的工具。
如果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基本的语言学知识,也包括足够深度的文学艺术知识,那这个学生显然可以从事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其中涉及大量人类的情感、审美、创造力、历史文化积淀等,几乎一定是机器翻译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
这就像今天的建筑行业,最有价值的显然是决定建筑整体风格的建筑师以及管理整体施工方案的工程总监,这些能够体现人类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决断力、系统分析能力的技能,是未来最不容易“过时”的知识。
作家、音乐家、电影导演和编剧、游戏设计师等等,一定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明星职业。
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很显然,我们需要去重视那些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所不能够覆盖的领域。包括什么呢?包括创造性、情感交流、审美、艺术能力,还有我们的综合理解能力、我们把很多碎片连成一个故事这样的讲述能力,我们的体验。所有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不可靠的东西,其实往往是人类智能非常独特的能力。”
三、AI时代的教育要关注什么?
基本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注重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该如何设计,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何评估定制化教育的效果?在这里,我们也许更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忙。当全社会的所有学习者与所有知识传授者被网络连接在一起,当所有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活动(参与未来教育活动的甚至可以不完全是人类讲师,也可以包含机器讲师)的数据被实时采集起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这个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分析,帮助人类教育设计者总结得失,监控教学质量,调整课程设计,甚至与人类协作,共同设计新的教学体系。
*教育如何做到可持续化?最有效的再培训和再教育体系是什么?未来人类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自己的兴趣、目标,未来人工智能的普及也给人们转换工作提供了足够的机会(对于主动寻找新目标的人而言)或压力(对于因机器而被迫转换工作的人而言)。那么,当一个人希望开始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否顺利接纳这样的人,并帮助他完成再培训?我不相信纯粹的商业驱动可以做到这一点。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社会福利层面的保障,对这一点至关重要。
*教育体系的设计必须更早、更充分地考虑全社会的公平性。利用极度完善的互联网资源和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真正做到高质量教育无差异地普及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这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但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组合,也许就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最佳技术方案。在一个完全定制化的教育体系里,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他的兴趣,连接到最适合的老师,享受完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这看起来是一个梦想,但它指明了一个合理的方向,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道路上,也许很多困扰我们多时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或教育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
四、有了AI人生还有意义吗?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有感情、会思考、懂生死。而“感情”、“思考”、“自我意识”、“生死意识”等人类特质,正是需要我们全力培养、发展与珍惜的东西。
《真实的人类》里,合成人曾说:“我不惧怕死亡,这使得我比任何人类更强大。”而人类则说: “你错了。如果你不惧怕死亡,那你就从未活着,你只是一种存在而已。”
这两句对白让我(本文作者李开复)深有感触。我患癌症治疗期间,有一次化疗结束,我回台北家中休养。其时,台北刚刚入秋,阳光和煦,暖意融融。我的心情好极了。台北街头,处处绿意盎然。车子载着我在路面轻快驶过,窗外树影斑驳,美得像梦一样不真实。我不禁在心里轻叹:“活着真好啊!”自罹患癌症以来,行过死荫的幽谷,重览人间的芳华,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体验到梦境般的美好感觉。这是人与AI之间的另一种质的不同。AI无法向人一样解悟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内涵,AI更无法像人一样因高山流水而逸兴遄飞,因秋风冷雨而怆然泪下,因子孙绕膝而充实温暖,因月上中天而感时伤怀……所有的这些感触,只有人类自己才能感受得到。也恰恰因为人类的生命有限,才使得人类每个个体的“思想”和“命运”都如此宝贵、如此独特。
人脑中的情感、自我认知等思想都是机器所完全没有的。人类可以跨领域思考,可以在短短的上下文和简单的表达方式中,蕴藏丰富的语义。当李清照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时候,她不仅仅是在描摹风景,更是在寄寓相思。当杜甫写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句子时,他不仅仅是在感叹人生遭际,更是在阐发忧国之情。这些复杂的思想,今天的AI还完全无法理解。
浮生碌碌,汲汲营营,我们身为万物之灵,到底该怎样活着?AI兴起的未来时代里,我们怎样才能在时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断提高自己,善于利用人类的特长,善于借助机器的能力,这将是未来社会里各领域人才的必备特质。机器可以快速完成数学运算,可以下出极高水准的围棋,可以独立完成量化交易,甚至可以从事一些最初级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但人类总是可以借助机器这个工具来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大脑在更高层次上,完成机器无法完成的复杂推理、复杂决策以及复杂的情感活动。
借助车轮和风帆,人类在数百年前就周游了整个地球;借助火箭发动机,人类在数十年前就登临月球;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人类创造了浩瀚缤纷的虚拟世界;借助AI,人类也必将设计出一个全新的科技与社会蓝图,为每个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提供最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AI时代里,只会在某个狭窄领域从事简单工作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与AI的效率与成本相比,必然会被机器所取代。如果不想在AI时代失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如果不想成为“无用”的人,唯有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拥抱人类的独特价值,成为在情感、性格、素养上都更加全面的人。此外,人生在世,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我们所能知、能见、能感的实在是太有限了。AI时代,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机器和互联网的力量,更好地感知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体验人生的诸多可能——这样才不枉我们短暂的生命在浩瀚宇宙中如流星般走过的这一程。
的确,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人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AI来了,有思想的人生并不会因此而黯然失色,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