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的年龄,会在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主动、内向、慢热、猥琐等等。你的周围充斥着这些人群,你的性格迫使你无法与他们融入到一起,想要逃避却无可奈何,忍受不了却依然和谐的相处着,虽只是表面相处着。
你没有办法选择同行的伙伴 更没有权利去改变他人的性格
在这个年纪,性格大致方向已经形成,未来不会有太大的改动。别人的缺点从你看来显而易见,旁观者清,而许多时候作为旁观者的你总是以过来者的身份去评判一个人,或他做的事抱着为他好的心态,指出这样那样的缺点。
���或许这些缺点并无大碍,对他的人生也无影响。 你只是在用自己认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也就是三观来要求别人也与你一样。
A与B是同学,A偶然看见班级同学家庭情况表, 发现B同学家庭成员表的那一行只填写了母亲,就勾起他的好奇心,把表甩到B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B,你不是单亲家庭么?那你为什么要和我们说你爸爸每天接送你上学?你为什么欺骗我们?B沉默许久,收拾好东西,回家和他妈妈说要退学...此后,再也没见到他 ..
而A为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感到沾沾自喜,因为自己,为大家赶走一个爱撒谎的人。或许A并没有经历过独自被母亲带大的经历,也没有被别人嘲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不理解B的心情,B从小到大最怕听到父亲这两个字眼,尤其是A在这么多人面前揭穿了他伪装许久的面具,这使他的内心崩溃。
只是从外来人的角度看,自己的家庭比B要完整,那自己就有权利去嘲笑他,让他在众人面前不堪,从而获得大家的崇拜 。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是可悲的。
而试着去理解那些本就生活不堪的人群的人 是善良的。
为什么有的人能尝试去理解?
1.经历过、阅历丰富。
生活中,有太多经历相似的人,往往他们称之为知己。有着同样的过往,也都有过痛苦的经历,他们伤害过别人,也被别人伤过,穿的太土被别人嘲笑成乡下人、说话不流畅被别人嘲笑是口吃 …而这些只能独自默默承受。当你在这之后,遇到了与你类似的人,你能感同身受,这是一种理解。
2.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也是追求善的,大部分人会随着家庭成员善良的性格,而小部分人因为儿时受了什么刺激,对世界充满憎恶。
有些人被欺骗,被伤害,他们在受伤之后会心痛难过,但不会因此对世界充满恶意,认为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还是善良的。他们仍然会想着去包容、去宽恕、去理解别人,而当一个人善良了就会倾听,会思考和理解。
3.换位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轻易地宽容一个人的某一行为,并非是因为心胸开阔或大度,而是我们做了个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想了一下,我们就发现,假如把自己放在那种场合下,说不定不如他。
所以,不是宽恕别人,而是宽恕另一个自己。
那是不是理解他之后就要变得和他一样 ?
不,绝对不是!
每个人都可以试着去理解别人,知道某个人变成这样是有原因的,但是理解归理解,理解并不代表赞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有的人觉得学习重要你就去学习,有的人觉得赚钱重要你就好好赚钱,你觉得性格玩不到一起,你就与其他玩得到一起的玩,但没必要孤立他。
会不会有不理解的情况?
有,当然有!
越长大越会发现,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的相互理解,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他们在我每次回家的时候总要叮嘱一些老掉牙的话题,虽现在大都能互相理解,知道我这么大了,懂事了,知道我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在外出行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有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坚持着,但总是把关心放在嘴上。
我之前理解他们作为父母对儿女的关心,但我不赞同,我都这么大了,他们为什么还不放心, 也并不理解。
不懂事的时候他们给我指引方向,懂事的时候需要给我自己选择的权利,往后的路都是自己走。
父母不会跟着一辈子,我需要自己去探索、吃苦、反思、总结。
但我现在也能理解他们的苦衷,或许是全天下父母都有的一颗心,认为他们的儿女还不足够强大,不能让他们完全放心而不放心 ,焦虑 是另一种爱你的语言体系 。
而我现在努力是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是让父母对我放心点。
可能与父母的互相理解不会完全,无法让他们完全放心,但心里有个小私心,希望一直保持这样。
其实有的时候听到父母的关心,心里暖暖的。
林子大了之后,更要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 都应该心里清楚,不会因为性格不合而彼此孤立。
学着去换位思考,想着别人是什么感受,自己再予以回复。
如果想要更好的与别人相处,学着去理解别人对待你的方式不失为一个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