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沿着鸦滩到杨林的高速连接线我们出发了,开始了精准教学调研的又一天的工作。过了太白村就远远看见崭新的综合楼上“杨林中学”四个大字。我知道离自此调研的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为此次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杨林初中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及人员安排。还专门调整了一天的课程,以利于每个科目的老师都可以进行观课议课。上午我有幸听到了刘多年、王兵海两位老师的两节实验教学课,感触良多,收获更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临近退休的年龄依旧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你是智者,你是楷模,我们向您致敬!
刘多年老师教学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亮点一、紧密结合新知,导入新课。刘老师,通过复习题问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由凸透镜既能成放大的像,又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正立的像,又能成倒立的像。引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导入过程承上启下,过渡合理。使教学流程显得自然紧促而有效。
二、理论联系操作,有说有练。刘老师详细介绍了光具座及相关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的调节;物距、像距的概念。并特别细致的结合光具座上的刻度,请学生进行了物距和像距的计算。虽然很遗憾学生算错了,但这个知识点一定会让她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是一个考试中的易错点,比如凸透镜位于40厘米处,蜡烛位于28厘米处时,学生往往会直接将28厘米当作物距来理解。可见刘老师从教多年,具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这里就明显的体现出来。
三、物理味道浓郁,课堂灵动。教师充分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既得到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自己能够亲自参与探究得出相应的物理规律;又有了媒体的模拟操作实验进行验证和指导。眼中的实验与手中的实验相互补充,彼此协调,相得益彰。
四、实验评估反思,及时有效。实验结束后刘老师通过三个问题,①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什么条件下成虚像?②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呢?③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结合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看似混乱的实验数据中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规律也顺利的完成了本节的学习任务,有效的达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不足与建议:一、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分组太少,大多数孩子无法清楚的观察想象和参与到实验中去。如果能够多几个小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手来,提高整个实验的参与度。二、在教学过程中可辅以少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地巩固所学的新知。
新锐帅哥,厚积薄发,站稳课堂。体现了青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教学路上,进无止境。未来可期,前途无量。
王兵海老师的物理课教学学亮点有:一、准备充分,课堂从容。教师从学生的分组设置到班级课桌的摆放,以及教学中教具的准备和媒体课件的制作,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还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案,这都说明王老师的敬业和课堂教学的重视。所谓“有备无患”,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学的更加轻松。
二、有底放矢,合理安排。这是一节实验课,教师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的探究目标;实验过程的设计到电路图的绘制;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到实验任务的分配;从学生动手实验到获取实验数据以及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到最后的实验评估。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顺利。
三、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年轻人敢于尝试和创新,利用科技改变了课堂。王老师现场QQ连线,利用手机拍摄再传输至媒体上,展示学生的实时实验数据。看到自己学案上的数据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学生一定兴奋又骄傲,学习热情也更加高涨。
四、交流评估,理论升华。在实验结束后,教师也准备了三个问题来进行评估交流,①实验中最易错的环节在哪?②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③实验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结合问题解答,学生可以及时的回顾自己刚刚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多犯下的错误,在反思中成长和成熟起来。也能够对自己今后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指导。知识得到沉淀,理论得到升华。
不足与建议:一、学案上的电路图绘制,因为学生在伏安法测电阻时已经有了经验,所以不需要为其设置好框架,束缚他们的思维。二、实验评估中可以补充一下,关于电路故障的相关问题讨论,因为这也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两节实验课,两代人的付出。器材虽然落后,教室尽管简朴,但老师们教育的情怀依旧。勤劳的乡村老师,用执着的追求和饱满的热情,编制着孩子们科技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