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们讲究的是慢而精。现在的我们,可读的东西太多了,有许多工作和学习需要的专业书籍,也有许多提升技能和所谓职场竞争力的鸡汤著作,甚至还有微信公众号里的推送、每天的腾讯新闻……我们可读的东西太多,想读的东西也太多,可是时间是有限的,这一矛盾便随之演变出“速读”、“秒读”,一时间流行起一天读几本书,一月读几本的计划来,大家好像在比赛着,看谁能做到“博览群书、一目十行”似的。这种行为似乎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风雅得很。
去年,我尝试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潮流”,看的是当当读书计划里理财系列,只记得有四本书。我差不多花了一个多星期就看完了,当时觉得自己看得挺认真的,用刚学会的阅读手法读,就是边读边划线,做笔记写感想,还发布了呢,与同一书吧的书友相互留言。现在想想,我依稀记得的只有一本是《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新的观点,不过现在让我细说,我还真有点说不上来。那一个星期的阅读结果对现在的我来说作用微乎其微。
叶圣陶老先生让我明白了,书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我们读书,大多数是为了获取知识,当然也有部分人将读书看做消遣活动,这就另当别论了。现在我想说的是既然是为了获取知识,那就要做到深入,我们不单单是为了一个结论去的,如若是那样,那我们就只是个执行者,一旦条件变了,这个结论就没有作用,而我们只能再从书中找到另一个结论……这样不断的循环,只会越发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时间才是最宝贵的,事倍功半是要不得的。
那应该如何呢?古人诚不欺我,“要知其然,更要之气所以然”便是解决之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明白要这么做,同时也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穷爸爸在体制内生活却捉襟见肘?为什么他没有考虑过其他方式?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阅读,多问几个为什么,总能让我们的大脑不仅仅跟着书本走,而是跳出来看到问题,迫使我们的大脑运转,看到许多隐藏却很重要的东西。最后,让自己的大脑来个深度工作,在脑海里来个ppt,抓住核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读透不能代表知道的知识就能在需要时使用上。用在哪里,怎么用?真正掌握的知识是能派上用场,改变现状的,这也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读书快不是关键,关键是要吃透,获取需要,用在刀刃上。开始时就明白自己在找什么,总不会被作者的思想潮水冲着跑,最后一无所获。与其攀比,不如静下心来阅读,让书本帮我们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这才是硬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