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前阵很火的北大妈妈给自己家娃的一周作息表,
事情发酵了几天,各种观点亦有不同。但是笔者在这里,看到整份时间计划表,觉得最有趣,也最想发问的地方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去学校?
难道孩子不要上学么?
首先,爱神的名言镇下楼,见上图。
常识是18岁获得偏见的集合。 ——爱因斯坦。
The only thing that interferes with my learning is my education.
妨碍我学习的唯一障碍就是我的教育
上面这一句也是来自爱因斯坦。
一、没有比学校更糟糕的学习场所了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进入学校受到教育,因为在家庭或者其它的环境中,我们很难得到正确的指引。但是互联网的存在改变了这一切。
前互联网时代,我们学习小学的加减乘除,除了家长教育之外,就只有学校教育这一条路径,但是现在有各种有趣好玩的在线教育软件,能够随时监测你的学习成就和帮助你更有兴趣的学习。
前互联网时代,我们在中学遇到不会题,可能除了问老师问同学再也找不到其它更好的方式,但现在各种在线题库软件,拍一拍扫一扫,输几个关键字,立刻能得到解答,甚至还有视频在线讲解。
学校真是一个高效学习的地方么?可能以前是,但现在这个时代,起码在学习这个领域,学校要让位于互联网了。你可能听过太多太多顶级科学家吐槽学校教育,但罕有几位科学家认为自己的教育经历很不错,他们只会认可自己的老师,但不会认可自己的教育。
见过太多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把手机电脑等高科技变为洪水猛兽一般,学校检讨的不是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开心,而是怪罪手机把学生的注意力抢走了。
对的,家长面对的学校是这样一个怪异体制,如果你没有学好,是你的问题,如果你学好了,是我们教的好。如果学生要玩手机,不是我们学校的课堂太无聊太枯燥太浪费生命,而是学生没有自制力。
符合逻辑么?我不知道。其它国家不好说,但中国人目前的教育是痛苦,几十个学生围着一个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听着几十年前上百年前的知识,看着比爸妈表情包爷爷奶奶朋友圈还要蛋疼的玩意,还不能走神,时不时还要应和叫好一声,怕上面的大爷大妈大叔大婶被伤着了心,这哪里是学习,这是受罪呀。如果你幸运是学霸,有特权,可以在教室里面为所欲为还好。如果只是普通学生,被教师们认为还要吧拯救的,那么,你的噩梦可能要持续着很多年。许多人质疑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欧洲人终身学习的习惯,还不都是被校园期糟糕的经历给毁的,一想到学习,就联想到那冰冷惨状枯坐的日子。教育系统最好的北欧则是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学边玩,这种美好的回忆下,当然值得要去终身学习了。
二、如果是要考高分,干嘛去学校呀
我有一个学生,曾经,很忧伤的接受宿命,认为自己这辈子也没不好,无论多努力也不可能考到高分,我特别纳闷这件事情,考试得分这件事情很难么?你只要背下来要背的东西,那么分数自然来。
后来这位学生听取了我的建议,每天背书,当然,在课堂上,以那种尖锐的背影噪音下,是很难集中精神的。后来,学生躲到洗手间里面,背书记诵。结果成绩在那之后突飞猛进。如果真细想一下,在卫生间,看着杂志都比在学校里面效率高。当我们成年之后,有多少学习是在公交地铁洗手间里面完成的,为什么我们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不能在这些地方呢?或者在更美好一些的家中的餐厅边,图书馆,咖啡厅?
因为,我们心中一直有一个莫名的成见,“学校是高效学习的地方!如果在学校我学不好,可能在其它地方更学不好了。” 其实恰恰相反,如果在学校那么糟糕的地方,你都能学好,把你丢到哪里都能学好!
没错!学校是最低效的学习地点之一。
三、为什么我们还在上学?
因为我们把上学和学习弄混了。人的一生需要不停的学习。学习的领域和方法都会有很多种,比如有的人擅长某一种手艺,有的人擅长与人沟通,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总是希望自己更专业一些。如何打磨自己擅长技能,就是终身学习。学校不是呀,学校是教给大家一些基础知识,然后通过试卷来评分。除此之外,是让我们学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社交。但是随着各种兴趣班的存在,其实去公立或者私立学校上学,已经变得不再是必选了,去各种教育类的机构去上各种特色班一样能够接受到不亚于任何公立学校的教育,同时,还能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不去上学,和会变得孤僻已经是两回事了。硅谷的土豪们都开始把自家娃丢到完全和传统学校不一样的地方了,虽然也叫“School",但是完全不同的种类了。在新的模式下,娃在里面想玩啥玩啥,想学啥学啥,没有固定年纪,只有想与不想,可能小学就学完大学数学,也可能小学碰也不碰数学。
我们还在上学,根本原因是——穷么?可能还真不是这个原因。
是懒!
是恐惧感!
有段时间小伙伴问我,“普通人有什么共性?”
答:“害怕自己出色”
上学的本质是99%的人在选择平庸的生活。我见过很多的娃,在家里认真做事,然后上了学校之后,由于学的东西太简单,然后反复练枯燥的东西,变成了懒娃。而那些适应枯燥作业的学生,看似听话乖宝宝,实则这辈子选择的不过是稍微较好的平庸生活。只有罕有的少量爱折腾不怕事或者善伪装的学生能够逃过学校这一劫。当然,还有运气好,碰上真正能够引导娃们热爱学习的老师。
最后,当娃们不想去学校的时候,不是他们懒,是因为他们不想进一所监狱。 要反思的往往不是娃,而是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