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是陈滔老师带来的《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上一次我们没有准备好实验用品,孩子们错失了尝试的机会,这次我们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各种用品,除了实验室里有的,孩子们分工每人准备一样:白糖、食盐、一次性杯子(因拿的是纸做的,我在实验室里找了一替代品)、蜡烛、吃饭用的调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静待"花"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复习什么是"沉"与"浮",物体放到水中下沉在水底,这种现象称做为沉,物体放到水中没有沉在水底的这种现象称作为浮。陈老师边做实验边讲解,孩子们仔细观察,不过通过前面对《浮力》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孩子们已经理解沉和浮。马铃薯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老师的是沉,孩子们推测和用实验验证都是沉。
问题激趣。用什么办法让马铃薯浮起来吗?孩子们想不到办法,认为不可能。太神奇了:陈老师让马铃薯浮在了水面上。怎么一回事啊?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什么原因让同一个马铃薯在液体中浮起来了?可能是液体不一样,可能是加了盐,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尝,不卫生。"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把孩子们带入到"深渊",太想知道答案了。
观看视频,了解真相。陈老师说用勺子舀了液体,在蜡烛上加热,这个过程叫蒸发。播放视频——加热蒸发得到白色不透明固体。通过视频,发现加热蒸发后留有固体,与食盐比较,都是白色不透明的固体,与食盐有点不一样的是:颗粒大小不一样,勺子里的固体是一块,而食盐是一粒一粒的;与是白糖比较,都是白色固体,但白糖颗粒较透明。那么勺子里的液体蒸发后剩余的固体究竟是什么呢?孩子们也摸不着头脑。
动手探究。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水里加了东西,因为水几乎是透明的,水里肯定加了能溶解的物质。陈老师示范:加入一小勺子食盐到水中,用搅拌棒搅拌,马铃薯还沉在下面,怎么回事儿?孩子们认真思考,也许、可能是食盐加的不够。现在开始做实验,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水中加了半勺(我们用的是大勺子),搅拌,不浮,继续加半勺,……孩子们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直道加到第8次的时候,终于浮上来了,悬着的心放下来了,孩子们太高兴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合作,我让孩子们轮着做,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 操作的机会,一个人做,其他人配合、观察、指点等。与他学校的孩子们加的勺数也不一样。
总结反思。水中溶解的食盐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吗?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大家分析得到结论:这与勺子的大小,杯子中的水量以及马铃薯块的大小有关。水中溶解足够多的食盐之后,马铃薯才能够浮起来。
继续探究。做蒸发实验,明白做这个试验的要求,我给孩子们做了解释。这个实验也是刘自东同学做的,看到勺子里有气泡,水分蒸发,最后剩下的白色物体就是盐。得到的盐与原来的盐颜色差不多,颗粒大小不一样,通过陈老师的讲解,孩子们知道了:生活中的食盐是经过加工而成一颗一颗的颗粒状的,而加热蒸发后留下的食盐是没有加工的。到此,我们终于恍然大悟。
再尝试探究。水中溶解其他物质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吗?"能"、"不能",用事实说话——真理就在我们的实验当中。在清水中加入白糖,加了5勺,搅拌,没有浮起来……加了12勺,搅拌,还是没有浮起来。怎么回事?我们准备的糖用完了,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最后决定用一小块马铃薯,结果奇迹产生了。
太有趣了,今天的实验一波三折,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在不断的实验中在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水中溶解足够多的食盐之后,马铃薯才能够浮起来。马铃薯的沉浮与加入的食盐的勺数、杯子中的水量以及马铃薯块的大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