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帽帽的漫画,让我偷懒了一周多没有写文,不过好日子总会结束的,还是要乖乖回来更新了。
周末参加了一场名为《跃迁——终身学习时代的能力清单》,请到了古典、黄执中、郝景芳、采铜、成甲、陈威如几位老师做主题演讲。
几乎每个老师都在自己的主题演讲中提到了一个问题——在人工智能愈加发达的当下,有哪些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一个个体要如何做,才能培养自己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突然想起阿尔法狗第一次打败韩国围棋手的时候,办公室掀起的一场无厘头的讨论:人工智能会不会统治地球?如果人工智能统治地球了,人类会怎样,会不会变成人工智能的宠物?
当然,人工智能统治地球这个议题有点无厘头了,但是在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写新闻稿件、可以代替人类做生产线上绝大部分工作、可以根据大数据调出一杯在鸡尾酒比赛中得奖的酒,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包括我可能真的都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工作,会不会被取代?
那哪些工作可能会被取代呢?来自《奇葩说》和《好好说话》的黄执中老师(真人真的好帅、而且穿着绝对是全场最得体的人没有之一、现场演讲的功力绝对一流、看得和我一起去的妹纸满眼都是小星星啊)分享了以下几点:
1.一些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体力工作,无人驾驶可能会取代司机、无人机可能取代快递员、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一部分工厂工人;
2.一部分脑力劳动,比如写一些最基本的新闻稿件,比如某场比赛谁赢了、今天股市表现如何、哪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不需要观点和情感表达的写作,人工智能现在就可以代劳了;再比如广告投放,大数据能够帮你找到你的用户在哪里、告诉你哪种广告最有效、在什么时间段以什么价格投放性价比最高,根本不需要再依赖一个人有限的经验;
3.一部分风险类工作,以投资为例,最近几十年量化投资的兴起也印证了这一点,建立在数据建模、分析基础上的量化投资发展得越来越快,永远理性、永远依据数据来做判断的机器,有可能真比会恐慌、也会贪婪的人来得更可靠。
那什么工作不会被取代呢?综合几位老师的观点:
1.创造性的工作,机器会做逻辑推理、会以超越大脑无数倍的效率进行运算和工作,但是很可惜,机器没有创造性。在可见的未来,机器还是会依照输入的指令来运转,它不能理解复杂的情景,也不能在多个选择中根据实际情况来主动做出选择,更加没有想象力,通过创意来解决问题;
2.情绪性的工作,比如客服,为什么所有人在打银行客服电话时最喜欢的还是人工服务,是因为我们渴望能够和真正的人交流,我们的情绪能够被感知、我们的问题能够有人及时帮我们解决、我们希望焦虑或者愤怒的情绪能够被缓解,我们不想听到冷冰冰的机器声音。为什么即便网上有大量的免费学习资料,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有人手把手带着我们学习、有问题的时候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解答、不知道该怎么做时能够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因为我们是人,我们会懒惰、会倦怠、会拖延,我们需要和人的接触,需要监督、鼓励、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而这些东西,是人工智能不能解决的。
如果你不想在某一天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你需要做什么呢?
很简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一个不能被取代的人。
听起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却不容易,毕竟这句话太抽象了,不过还是有一些点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做的:
1.第一步当然还是要保持学习的好习惯,但是你的学习不能再是以前那种老式的学习,以记住更多的知识为目的。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更聪明的做法是把互联网当做你大脑的外延,知道知识在哪里、如何找到知识比记住知识更重要。所以,信息搜集和检索能力非常重要;
2.学以致用——知识存在的真正价值就是改变行为,没有用起来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在学习的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应用知识,找到知识的适用场景和边界。比如学习到价值投资这种投资方法,就应该不断思考可以用在哪里,投资股票、基金、房产、甚至是找另一半、买买买其实都可以用;
3.联结他人——这里指的联结他人包括沟通能力、向更多优秀的人学习的能力。在这个体验第一的时代,很多东西的价值很难客观衡量,而是靠我们的主观感受来评定的。举个例子,一个歌手的演唱会门票卖1888元,有些人觉得很贵,但是有些人却觉得理所应当,你很难说清楚一场演唱会合理的价格是多少,因为它不是一个实物商品,能够通过成本、渠道等方式来进行定价。
PS:不过我还挺期待机器人统治人类的,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