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标题党,
所以你是被题目骗进来的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今天,好友的一篇《毕业三个月的人,都混成了什么鬼样?》让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了解了身边人所经历的“毕业后遗症”,当然包括我自己。
多蒙好友赞誉,看起来我在当众混的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能不同的是我做了一份专业极其不对口的工作,而且看起来还不错。
一年多前,我跟我的所有同学一样,开始了一年的本专业实习,生活波澜不惊,没有多少意外之喜,也倒没有什么无妄之灾。只是对于我来说,无法接受如此平淡的生活。如果非要再说一个原因,我不喜欢做销售。
实习期快结束,那时的我已经开始准备做这份专业对口、报酬看起来也还不错的工作。后来的某一天,朋友圈看到了现在公司的招聘启事,这只是一家小的不能再小的创业公司,我加入之前只有3位全职。没关系,我喜欢这份工作,做这份工作我应该很开心,于是投简历、从诸暨到无锡面试,然后入职,也就半月,
与儿童性教育的交集其实很早在大学支教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因为一个比赛结识了现在的老板,当初他们还是一个小团队。有的时候我在想,找工作何必要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呢?或许在之前的某个时间,这个时机就已经悄悄的开始了。
跨专业、创业公司,看到这样的字眼或许会觉得很苦。其实倒也不觉得,公司6名全职伙伴全部是跨专业的90后,包括老板。创业公司的事情很多,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就已经被安排开始跟进和慢慢接手正在进行的项目,杂乱小事更不必说。
前几天,跟老胡聊天,聊起来进公司也快三个月了,真是感慨,回头看看刚毕业时候的自己,天差地别或许是夸张,进步飞速却也贴切。微信的排版、内容的策划、项目的运维、思维的进化,或许是三个月来能够感受到的进步吧。
有一天我发现我在跟别人交流,看一件事的角度、深度已经不一样的时候,我知道我进步了。现在我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身上有每一位同事的影子,我会潜意识的考虑设计师的审美,考虑做内容的小伙伴怎么来分解任务,会考虑统筹的伙伴怎么来提高团队效率、提高参与感......
在实习前应聘公司时,有个男同学问我:“你要选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我说:“能学东西的。”我不知道他做了什么样的选择,也不知道他去了什么样的公司,只是现在想来,越发觉得学习的重要性。
前两天看《论语》,有个小故事,孔子评判两个弟子,说其中一个将来德行一定越来越好,因为他与比自己更好的人在一起;却预测另一个学生会逐渐退步,因为他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
我最近也算是领悟到了这个故事的一点点小道理吧。有的时候我会感觉自己的无效社交太多,自己交给手机的碎片化时间太多,所以我会找时间管理做得牛的人,看时间管理写得好的书。像拆书帮、行动派这些更是会主动的去接触,没办法牛人太多了,学到的对我真的也还管用。还记得刚入职时,500块报了一个馒头的365联盟学习班,当时应该是六分之一的工资吧。
不过物极必反,一个人的精力太有限了,大量的信息一股脑涌过来的时候真的会疯掉。大咖再牛,知识再厉害,那也架不住身体被掏空,所以我懂得了断舍离。生活上的断舍离,到朋友圈,再到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我的朋友圈和QQ空间其实都已经看不到你们的动态了,只是偶尔会浏览一下,友谊也不见得天天盯着朋友圈,是吧?再之后吧,利用之前学会的拆书法来读书,根据需求来获取知识,按照优先级来完成任务,制作清单来提高效率。
我有一个中期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斜杠青年。所以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还蛮多的,比如我在学习吟诵,做基金定投,投稿赚稿费等等,其实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大学或者实习期间就已经开始在学习或者准备的。
做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学习吟诵因为我想开一间书院,学习投资因为我想实现财务自由,写字投稿因为我想做一名斜杠青年。现在的工作是为了以后的事业。
殊途同归,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因为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想要过这样的生活,既然可以选择,为什么不从现在就选择你喜欢的。
对我来说,毕业三个月,没有很好,也没有很坏,吟诵的手艺每天在进步,基金定投也有了点积蓄,稿子不断地投,有的赚到了稿费,有的石沉大海,还好我在坚持,目前接到了一份12w字的选题。
有句话说“一切都是刚刚好”,前提是你有所行动。
心存目标,并为之奋斗,这就是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