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带你了解《红楼梦》的姐妹们(中)

终于轮到荣国府了,这边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为什么呢?

孩子多呗。

荣国公贾源把爵位传给了长子贾代善,然而贾代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媳妇儿,也就是整部《红楼梦》中的权力担当——贾母(史太君)

贾代善与史家的千金喜结连理,实际上是那个时代两个豪门的强强联合,“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可并不比贾家逊色。

因此,后来荣国府人丁兴旺,日渐繁盛,方方面面都压倒宁国府,史太君是功不可没的,军功章可以说有她的一大半。

史太君也就是贾母,育有三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小女贾敏。

重头戏开始了。


1

贾赦作为荣国府的长子,继承了爵位,按说应该居于正房,当家主事,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真正居于正房,并成为荣国府的实际当权者的,是二哥贾政

看起来很奇怪,但想想也能明白,贾赦贪婪好色,荒淫无度,可以说是贾家败家子们的领头羊,而贾政虽然有点迂腐,但好歹是个品行正直、谦恭厚道的读书人,贾母对自己两个儿子最基本的判断还是有的。

更何况人家贾政教子有方,大女儿元春是当朝皇上的贤德妃小儿子宝玉又是老太君的心头肉,所以无论是出于贾母的偏爱,还是因为有皇妃的荣耀加持,政老爹当家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贾政和王夫人跟他们的老母亲一样,虽然拥有最高权利,但实际上并不管家。一方面他们年龄大了操不了那么多心,另一方面政老爹骨子里是个书生,他喜欢的是看书下棋赏风景之类的文雅之事,而王夫人呢,性格沉闷、体弱多病,又一心向佛,显然跟他相公一样,只能做个甩手掌柜,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干又值得信任的职业经理人。

为偌大一个荣国府管家,这个人必须得精明能干、八面玲珑,还得是极为信得过的自家人,出身不好、地位太低了还不行,服不了众。

于是这个光荣又艰巨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孙媳妇王熙凤的身上。

2

论出身,王熙凤娘家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的王家,亲姑姑是当家太太王夫人,自己嫁的是贾赦的嫡长子贾琏,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荣国府的下一任爵位继承人,所以说王熙凤虽然辈分低,然而实际上是处在贾府地位金字塔的上端的;

论才能,凤哥儿、凤辣子的外号可不是白叫的,她自幼被家里当男孩子养,性格爽朗,办事果断,素来伶牙俐齿、机敏善变,又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可以说是管家人才的不二之选。

王熙凤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可谓颇有手段,然而她能处理得好千头万绪的家务事,却唯独处理不好与丈夫贾琏的关系。

上梁不正下梁歪,贾琏跟他爹贾赦一样,不务正业,嗜色如命,挥霍无度。凤姐为了防止他偷情、包二奶,可谓煞费苦心,可即便天天提防着,也还是挡不住他跟鲍二媳妇、多姑娘乱搞,还偷偷娶回了尤二姐。

虽然凤姐手里攥着管家的大权,又有财大气粗的娘家撑腰,在荣府过着说一不二的富贵生活,然而她没有一天不在操心、提防、算计,汲汲营营的日子,我不信能有多开心。

更何况,凤姐素来狠辣刁钻,偌大一个贾府却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她也曾与秦可卿交好,所以可卿临死之际才会托梦给她,二人同为贾家的媳妇儿或许能有共同语言,可就是这个唯独能与她惺惺相惜的人,竟早早就死了。

陪嫁丫鬟平儿算是她的心腹,但丫鬟终归是丫鬟,再体己也成不了朋友,忠心耿耿的平儿只能算是凤姐的一枚听话好用的棋子罢了。

可能这个世界上只有她的女儿巧姐,可以让她放下满心的防备,展露出人性中最温情的一面吧。

3

十二钗里年龄最小的便是王熙凤与贾琏的女儿,巧姐。

她这个名字还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给取的。刘姥姥说她“日后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从这‘巧’字上来”,预言般地说中了巧姐的命运。

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千金小姐并没有享受到多久的好日子,贾府破败后,树倒猢狲散,但因为凤姐当年的善心善举让巧姐与这个贫弱善良的老太太结下了善缘。

在巧姐受难之际,命运的阴差阳错让她重逢了这位改变命运的贵人。

巧姐被刘姥姥救下,最后嫁给了那个当年跟着姥姥进大观园时曾与她有过一面之缘的板儿,虽说荣华富贵不再,可是能过上平淡安稳的生活,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4

巧姐的爹爹贾琏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也就是迎春

据说迎春的母亲早就死了,对于这个女人曹雪芹连提都没提过,估计不是个苦命的小妾,就是某个被大色鬼贾赦看上的丫鬟,所以她这个庶出的女儿在府里是向来不受待见的。

这也是造成她懦弱性格的主要因素,因为她的老实无能,连丫鬟小子们也敢欺负到她头上,实在是十足的受气包一个。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她的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了,她竟然也不管不问,凤姐的陪嫁丫头平儿气不过,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吼,听听这叫什么话!下人把她的首饰拿去赌掉了,她竟然都不敢责问他们,在这一点上,一个正儿八经做主子的竟然还不如凤姐身边的一个丫鬟。

后来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起了,就拿她抵债嫁给了孙绍祖,大约一年后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了。

生得不幸,活得委屈,嫁得随便,死得凄惨。

然而,同样是庶出的女儿,同样没什么地位,探春却比迎春活得精彩多了。

5

跟贾敬和贾赦一比,贾政夫妇在儿女的培养方面,真的是没得说。大女儿元春德才兼备,雍容大度,小女儿探春也是才华横溢,人中翘楚。

虽说探春是赵姨娘所生,但自幼就养在贾母身边,认嫡母王夫人为娘,而赵姨娘后来又生了贾环,一直在身边养大更为亲近,因此探春跟赵姨娘实际上是没什么亲情可言的。

虽然探春一心向着王夫人,努力跟赵姨娘划清界限,但毕竟是庶出,不是王夫人亲生的,所以纵然有才华有抱负,也得不到重用。

探春唯一一次施展拳脚是在凤姐生病期间,暂执权杖,发动了大观园改革。她本企图通过承包责任制来解决贾府的财政亏空危机,挽大厦之将倾,然而此时的贾府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时候再开始改革已经为时过晚。

在那个时代,一个深闺中的小姐竟然有了市场的意识,如此超前又机敏的头脑,不得不佩服!但探春对局势的判断还是过于乐观了,更何况但凡改革都必将触及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的利益,阻力可想而知。

最后,也只能是原应叹息。

在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时,她万分悲愤地发表了著名的“百足之虫论”,足见其眼界和心胸。倘若探春不是庶出,也许能和凤姐合作协理荣国府,二人在贾府真的干出一番事业来也说不定。

然而一切都是假设。事实是,探春在父亲贾政主持之下,奉旨远嫁海外,虽说也成了王妃,可远别故土,从此千里东风一梦遥了。

后来贾府破败,惨遭抄家,探春却因远嫁而躲过了抄家一劫,算是因祸得福了。

这个姑娘,算是最令人惋惜的一个了。

6

宝玉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小儿子,是整本书的核心人物。他是史老太君的宝贝疙瘩,又有衔玉而生的光环围绕,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然而事实上,在他们家要说地位最高的孩子,应该是宝玉的亲哥哥,也就是他们家的嫡长子——贾珠李纨的丈夫。

贾珠属于少年得志型人才,并且他已经在学业功名上显示了相当的潜力,要不然李纨她爹,堂堂国子监祭酒也不会手脚麻利地把自己的宝贝千金嫁过去。

对于这个儿子,贾政应该是十分特别以及极其地满意的。

然而就是这么关键的一个人物,英年早逝了。

关于贾珠,作者借冷子兴之口在第二回就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over!

他的人生如此圆满,又如此苍白。进学,娶妻,生子,人生大事儿都干完了,就病死了。我甚至有点怀疑是曹公写着写着嫌人太多他写不过来了,所以就把我们的珠大哥写死了。

他的死,虽然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是这个嫡长子的逝世,却直接影响了整个贾府的权力分配格局,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首先被影响到的就是李纨

一个是荣国府当家老爷的嫡长子,一个是当朝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掌上明珠,郎才女貌,佳偶天成,又喜得贵子,十几岁的李纨也曾是人世间最幸福的姑娘。

她以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会像父母教导过的那样,在相夫教子中度过,平淡,圆满。然而,贾珠死了,一切成了泡影。

也许很多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发生在一夜之间,一颗活泼泼的心,化作了古井底的水。从此以后,李纨郁郁寡欢,心如死灰,似乎活着的意义只剩下了幼子贾兰。

直到进入大观园。

大观园本是为了元妃省亲而特意为她建的行宫别墅,原来的名字超级朴实,就叫“省亲别墅”,是元春来了以后,写了首绝句,给它改名叫“大观园”了。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元春是个实在人,她觉得这么大个园子,我走了以后就闲置着实在太可惜了,你们一定要用起来,就让宝玉和姑娘们都住进去吧。

于是精致美好的大观园就成了贾宝玉与众姐妹们的精神避难港。

大观园简直就是个乌托邦一样的存在,最纯净的风景,最纯粹的人们,没有功名利禄、凡尘俗事,只有诗酒真情。

所以进入大观园以后的李纨,与众姐妹在一起时,她不再是那个需要恪守礼教的寡妇,而是一个活力满满的姑娘,摆脱了礼法的束缚,李纨的青春活力突然又被唤醒了。

她首个倡议跟姐妹们成立诗社,带头给自己取了笔名“稻香老农”。

从她几次评众姐妹的诗作来看,她有想法,有才情,有见地,审美水平更在常人之上。连贾宝玉也对她评诗称赞有加,说她“善看,又最公道”。

按理来说,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应该是李纨,毕竟她才是长房,又生了儿子。但前面我们说了,一直替王夫人掌管荣国府大小事务的是琏二奶奶王熙凤。

如果说拼地位,我觉得她们二人应该是没有太大差别的,论才能,虽然李纨没有表现得特别出挑,但从她组织诗社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口才还是管理,她方方面面也都不差。她之所以没有成为实际大总管,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她不愿做。

李纨素来大方沉静,优雅端庄,本就是个比较淡泊的人,再加上青春丧偶,使得她性格更加低调内敛,因此她是不愿意招惹是非,也不愿跟别人争抢什么的。

凤姐是个攻击性很强的角色,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纨又何尝不知,所以既然凤姐有意挑这个大梁,她也正好不用沾手各种是非,乐得清闲。

这一点从后来凤姐生病时就可以看出来,王夫人把家务事暂时交给李纨来主持,让探春当助手。然而实际操作起来,李纨又退居了二线。其实也不是探春刻意越位,而是李纨有意避让。

李纨的人生哲学是“中庸”之道,她是被“温良恭俭让”灌溉大的姑娘,自然有一套在大家族明哲保身的处事法则。

因此,她在下人们中间留下的是面善心软的活菩萨形象;在众姐妹们眼中,她是能作诗能吃酒,随和亲近的大姐姐、好嫂子;在贾母心中,她是一个教子有方、安分守己的好孙媳妇儿,虽然并没有多么疼爱她,但毕竟可怜她年轻守寡,平日里的“工资”,年底的“年终奖”都给她往多里分,尽量优待。

然而李纨终究是个苦命之人,辛苦了一生,终于熬到儿子一朝中举,出将入相,贾府中兴,本以为晚年可以过几天舒心日子,然而却又不得不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

贾兰英年早逝,李纨这辈子唯一的依靠和精神支柱倒下了,纵然留给她一个敕封诰命夫人的名头,又有什么用呢。

在丧夫之苦中委屈了一辈子,又在丧子之痛里郁郁而终,李纨所坚守的一切,最后竟只落得个“枉与他人做笑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62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3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2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6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80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9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4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7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6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271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03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