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个体和复杂现实情境持续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情境,通过适当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它要求教师能创设符合学生经验、彼此连接的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形成问题,展开体验、合作或建构式学习。
为迁移而教,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对知识情境性地把握,是从知识的灵活迁移和实际运用表现出来的知识特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可见。在建构主义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视情境的设计,其任务是把“非情境”的学习内容变得“有情境”,这一过程就是课程情境化设计。
课程情境化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化的生动场景(实体的或虚拟的),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以促进学习迁移。
所以,论及情境化设计,一般认为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有三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主动经历学习过程;能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从课堂教学的客观效果看,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仅仅如此理解课程情境化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又显得肤浅。
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范围。也就是说,学习中的建构过程总是与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及环境关联在一起的,即知识与学习总是具有情境性的。
在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中,学科教学走入一种定势:过分依赖学科纯形式化的逻辑结构和概念命题系统,知识的逻辑过程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分离开来,甚至省去了一些必要的过程,仅就解题的技巧进行强化训练,学生不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又能到哪里去,严重阻碍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等学习活动或学习行为要有情境支撑。教学在情境中展开,学生是情境化学习。所以,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联系生活,适当增删、拓展、重组、改造,将课程情境化,为学生习得和运用相关知识呈现情境化课程资源:以知识灵活迁移、实际运用为目标,以包含有实际问题的情境为载体,以教师作为课程的创生者。
课程情境化设计,诸如故事法、案例法、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辩论、做实验、演示、表演、探究的、历史的、经验的、叙事的以及基于技术支持的微观、宏观、宇观的情境创设(如VR、AR)等,应该坚持学生立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学。也许,我们要从电子游戏中学习一些东西。(18.01.19《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