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教育方式的不同。
西方: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
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
对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也叫“苏格拉底方法”,它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来,而不是“灌”进去知识给学生。
中国:
《说文解字》中有: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作为一个词使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西式学校出现。
小结:
西方——启发式
将教育理解为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重视的是引发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
中国——灌输式
强调“上施下效”,强调被动学习、接受知识。
2、文字书写的不同顺序决定了人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的多寡。
关于为什么西方人富有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而中国人却很缺乏?
曾经听到过一个解释,似乎有点道理:
因为西方的文字是从左往右写,看书的时候一直摇头,心里老想不对,不对。。。而中国古代的文字都是从上往下写,古人看书的时候一直点头,心里老在嘀咕嗯,对,对。。。。
3、中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正在不断交汇、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关于小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等这些来自西方的教育方式,中国正在不断学习引进、探索实践;而英国也将上海的小学数学教材全盘引进,向东方的老师学习!
其实,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样启发式教学的论述,其实与西方的苏格拉底“产婆术”也算英雄所见略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