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一位朋友约在星巴克见面,隔着玻璃就见她在认真地看书做笔记。原来,她最近在考潜水教练认证,几乎每月都要飞去马来西亚的仙本那参加潜水培训课程。
对她羡慕之余,满满的都是佩服。我在泳池里都要艰难克服对水的恐惧,她是如何在茫茫大海中克服对水恐惧的?她告诉我,在潜水教练认证考试中,有一项是不带氧气瓶,不带救生衣,在海上漂浮20分钟。当时她也是十分害怕,在水里抱着教练的脚不撒手,问教练这一项是不是非过不可,教练说是,于是她逼着自己做到了。现在她的最深潜水记录是32米,超过一般水平。
除了潜水,她还坚持健身。坚持了3年后的她,不仅把自己的形体塑造了,还顺便考下了某个课程的教练认证资格证,可以直接去健身房授课。
她还学习射箭,由于长期健身手臂力量很足,第一次上课就射出9环,以至教练坚持要带她去参加比赛。
她还学习咖啡,我第一次和她见面就是约在麦隆咖啡,带我品尝醇正的现磨咖啡,现在的她已经完成了咖啡课程。
她还在学习日语,在她的笔记本里,从前往后翻是潜水课程笔记,从后往前翻是日语学习笔记。
她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姑娘,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姑娘。
我对她的佩服主要有:
1、选择一件事就会坚持下去,坚持做到自己的最好。在她朋友圈里看到这么一句话, “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用自己行动做出的宣言是坚实有力的;
2、始终按自己的节奏来。她已经加载了很多技能,还有很多待加载,但她不急不躁,制定好计划,按自己的节奏来,对生活和自我都具有很强的掌控力;
3、对自己走过来的挫折轻描淡写。与她聊天时,听不到整个过程有多辛苦,有多不容易,而是兴致勃勃,是享受。
4、她破除自我设限,把原本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潜在一步步实现,活出自己的力量,这力量让她在想做的事上很难做不成。
与她相比,我的兴趣不仅是少的可怜,更浅的可怜。
最近和朋友对“兴趣”做了一些思考和讨论。为何这个姑娘可以把这么多的兴趣做好?仅仅是因为有兴趣的引导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想清楚“兴趣”到底是什么?兴趣是一颗种子,是一种潜在,因为某个契机被种下,又因为某个契机被唤醒。同时,兴趣也是一把钥匙,在兴趣的转动下,新世界的大门缓缓打开。
我们兴致勃勃地从门外向内张望,看到了一个美好新世界,与我们日常所处的大不一样。于是我们急切地想要进去,但是进去后发现那个美好新世界其实是在岛上,需要穿过一片大海才能到达。于是,一部分人看见过去岛上这么费劲,就放弃了,一转身跨出门去;一部分人想先尝试一下,当起航前往时发现航程太过辛苦,超过自己想象,调转方向半路折返,不玩了;最后仅剩的小部分人,非要到达不可,勇往直前始终不放弃。当这小部分人到达时,不仅享受到了美好新世界,连同走过来的艰辛也全部化作了重新启程的力量。
在发现兴趣上我很在行,经常对各种事情兴致勃勃想要尝试,但在半路逃跑上我也很在行,比如我学过太极、学过瑜伽、学过民族舞、学过画画,可是都没能坚持下来。我给自己的理由是,我对这些项目没兴趣了。
现在不禁要对自己追问:刚开始的兴趣后来是怎么没的?没兴趣是真的没兴趣吗?面对自己的追问,我不得不坦诚,刚开始确实有兴趣,兴致勃勃的,在兴趣的带领下去接触,但是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这项技能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练习的过程这么辛苦,简直就是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跟自己的本能过不去。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还要去接受它们,进行自我否定,于是过程的辛苦加上挫折感大口地吞噬了当初的兴趣,半路逃跑成了最轻松的选择,没有兴趣成了最心安理得的借口。
因此,在半路逃跑之前,最好分清楚自己到底是做不好还是没兴趣,抑或是因为做不好而没兴趣。半路上的没兴趣难以辨别是不是真的没兴趣,会受到挫败感和辛苦的严重干扰。当我们放弃这项兴趣,转而对其他事情产生兴趣时,恐怕也是仅仅因为在其他事件上还没有遭受挫折而已。
而兴趣和做得好之间其实是有循环关系,分别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恶性循环是这样:产生兴趣——开始去做——遭受挫折——没兴趣了——就此放弃——再产生一个兴趣——开始去做——遭受挫折——没兴趣了——就此放弃……
如果这样循环下去,时间不知不觉流走了,兴趣也被一个个关进冷宫,而唯一做得好的恐怕只有“放弃”了。
良性循环是这样:产生兴趣——开始去做——遭受挫折——分析原因——继续努力——反馈良好——兴趣被放大——更有干劲——越做越好——兴趣更加浓厚——非常擅长
良性循环的结果是兴趣和擅长之间相辅相成,最后兴趣依然还在,感兴趣的事也很擅长。
打破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点在于:面对挫折时,是选择轻松放弃还是咬牙坚持?如果想坚持,就必须找原因、找方法,去解决“当下还做得不好”这个问题。
可见,兴趣说重要也重要,由它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世界;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因为兴趣并不是静态、定量的,它会变大变小,关键在于是否可以坚持做到自己的最好,做好了自然就会兴趣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