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上海,见了一位许久不见的大学好友。
从毕业到现在,六年了,大家天各一方,她在匆忙的上海打拼,而我在相对落后的东北打拼,彼此很少联络。以为再见面不过就是相互假意寒暄,吃吃饭逛逛街就草草结束, 恰恰相反,再见面的我们侃侃而谈,好像要把六年来所有藏在心里的话都要告诉对方。
期间,她谈到大学时的几个室友,她们都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嫁为人妻,相夫教子,享受每月两三千元工资的平淡生活。她无法理解室友们安于现状乐于平庸的生活,也很难与她们有共同话题,渐渐地,联系愈来愈少,到现在沦落成朋友圈里连点赞之交都称不上的“陌生的熟人”。
偶尔也会想起当初上学时大家朝夕相处的情谊,可是如今彼此毫无关联的生活,难免让人觉得失落,甚至会矫情地为她们感到心酸。
她也曾试着与她们保持联络,渴望通过通讯的便利来保持一致的步调,可是,怎么能一致呢?室友们都早早结了婚,早早有了孩子,每月两三千元的工作是她们不得不向生活妥协的选择,她们生活的重心几乎都是老公、孩子和没完没了的柴米油盐,工作或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仅仅是一部分,工作只是人生的附属品。
而我的朋友,刚毕业就周转各个大城市,咬着牙渡过身无分文的日子,一心只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为此,恋爱、结婚通通都要排在后面,在她的观念里,工作和事业才是必不可少的,结婚生子才是人生的附属品。
我们不能单一地评判两种观念的对错,可就是这样简单的次序问题,让我们与很多人的友情搁浅。
不知道还有谁像我一样,打开微信,最活跃的是小学初中同学的群,一天不看,就会有成百上千的消息堆在那,你以为自己错过了什么,打开一看全是有关老公孩子、聚会喝酒、微商代购、广告宣传和集赞送礼。完全不用指望这些人会和你谈论马尔克斯、创业板或巴黎时装秀,他们很多人连“创投”这个词都没有听过。再打开大学的群,似乎一年都很难看到谁说上几句话,大家都忙着,谁能闲着无聊对着手机“哇啦哇啦”喊话呢?
几年前我曾经矫情地听着《李雷和韩梅梅》流下眼泪,可是两次初中聚会后,让我再也不想踏进初中的朋友圈,一想到一大堆男生吆喝着彼此拼酒,一大堆女生唠叨着家长里短,会觉得人生索然无味。
这导致我成了初中群里的圈外人,一旦在群里说两句话,会有人觉得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从他们聚会的成员、频繁程度和群里的聊天记录,不难看出,我这种人对他们来说早已经不是同一个层次,而被归类为“看不起平常老百姓,一心只顾往上爬的可怜的虚荣小人”。
对此,我和我的朋友一样,不否认,也懒得和他们辩解什么。
我们的确曾经在一个屋檐下共同学习,十几岁的年纪,大家彼此相识相知,知识把我们维系起来,当初以为这友情一定会天长地久,什么都不能动摇。可是人会成长,我们都有不同的命运和思考,时间漫长的旅途中,那么多个十字路口,任何选择都可能让我们背道而驰,而后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这无可厚非,也不可避免。
或许由于收入的关系让有些人对我们保持敬畏和嫉妒,但这都不是我们疏远的理由,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了共同话题,我们再也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为了一道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不会在给老师起绰号的笑料中展开彼此的友情,我们的重心都不是考试和毕业,再没有一种力量可以让我们像年少时那样齐心。
走出学校这个中规中矩的地方,社会上的坑坑洼洼注定让我们处在不同高度,尽管有时是那样期待彼此平等无话不谈的时候,可是我们都回不去。你与我之间无可逾越的层次屏障也让我有着深深的绝望和无力感。
原谅我,过去的朋友,我没有看不起你,只是,很难再和你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