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话年事|第一话——屠苏
从一句诗来开年事的第一话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家应该熟悉宋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可是对诗里面屠苏与桃符两样东西,都不是很熟悉。接过年就给大家来唠唠这两样东西。也算是跟大家一起学习了。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见的紫苏。
紫苏具有特异的芳香,叶片多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四至十一厘米,宽二至九厘米,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腺鳞,叶柄长二至五厘米,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嫩枝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而诗里面的屠苏确实代指一种叫屠苏的酒,跟屠苏草没什么实质性的联系。有的书上说,住在屠苏里的人们酿的一种酒就叫做屠苏酒,它是用几种药草酿成的。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从药酒的配方来看,酒里面并没有紫苏,或者古时叫法屠苏。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
"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还有很多诗词里写了关于屠苏酒的佳句。古时文人都好酒,动则就是什么千杯不醉,其实不是古代人酒量好,而是那时候的酒的度数低,一般能到二十多度算是很好的酒的。蒸馏酒起源于元代,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因此在这以前,酒应该是还是水酒为主。正是水酒这种炮制方法,给屠苏这种药酒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现在的我们喝的白酒都是蒸馏技术的酒,度数越来越高,喝的杯盏少了,而一些酒徒没想明白为什么古人千杯未醉,而自己几杯就倒。那是你不懂历史,不懂科学,闹自己的笑话而已。
宋范成大的《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却是一首外乡人思乡,但是却在异地也能共风俗饮屠苏酒的元日诗。
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
宋 范成大
岭梅蜀柳笑人忙,岁岁椒盘各异方。
耳畔逢人无鲁语,鬓边随我是吴霜。
新年後饮屠苏酒,故事先然窣堵香。
石笋新街好行乐,与民同处且逢场。
陆游向来好酒,过年他肯定是贪杯屠苏了,有两首写元日的诗,刚好相隔一年。而诗的开句就是饮屠苏酒。
甲子元日
饮罢屠苏酒,真为八十翁。 本忧绿直死,却喜坐诗穷。 米贱知无盗,云霒又主丰。 一箪那复虑,嬉笑伴儿童。
乙丑元日
好在屠苏酒,扶衰把一卮。 家贫为寿略,历闰换年迟。 荐庙须扶拜,题门强缀诗。 惟思买春困,熟睡过花时。
刚才也说了,屠苏酒在古时都是男女老少皆可饮的。明柳应芳一诗证明,屠苏酒女人常喝,且不仅在过年时才喝。
正月十五日同盛太古集雨花台
柳应芳
郭外香台胜日登,天花曾现六朝僧。
宜春犹载屠苏酒,不夜先观太乙灯。
柳上轻烟吹作雨,梅前残雪积成冰。
旧游更向新年感,草色青青似杜陵。
酒留下来,可是酒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让饮者丢在历史的长河了。消失的不仅是年味,还有那消失已久的屠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