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人生仿佛是一场酣香长梦,纵然活的千般认真,于一世辗转之中遍尝大悲大喜,辛酸苦痛,到那末路,心底也要浮起“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般怅惘的喟叹。比如,读完一本书之后。
我总是容易入戏的人,心情常常随着书中的一切起伏跌宕,随处有清歌胜景,却也行路艰难,一路跌撞,气力耗尽。然而每当行至终点,却又要在这里徘徊许久。总觉得这结束令我心中索然,有曲终人散的失落,有意犹未尽的不舍,也有浮生若梦的怅然。每次这种茫茫之感浮上心头,就难免心思恍惚,不禁想要一再探问这人生最终的谜底。《浮生六记》于我,正是这样一本令我感到甜蜜又怅惘的书。
最初翻看《浮生六记》时还是高中,高三生活枯燥且辛苦,有时周末会在书店翻翻书以充休闲。这本书的名字倒是听过,不过也并不算十分出名,况且清代的散文小说我很少读,所以一直都没什么兴致。不过在“小文艺小清新”的书名诱惑下,我还是从书架上取下了它,打算草草翻阅几页。不料,一翻开,我就被它吸引住了。
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优美、情节有多么吸引人,单单是因为书中那份活泼泼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枯燥沉闷的生活状态下,看到沈复夫妇这对神仙眷侣“笑傲江湖”,心中的艳羡简直要燃成了火。当时的我翻了几页就忍痛将这本书放下了——怕它在那段紧张的日子里散了我的心——但却在心底默默地记下了它,打算在高考结束、胜利“解放”之后再整理心情来认真阅读。不过由于我的懒散,这本书直到上个学期才被我读完。
读过之后,心底百般滋味。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种带着惆怅的洒脱总有一种人事无常、荣华易逝的哀伤,《浮生六记》亦是如此。沈复将半生情状铺沥于字纸,写夫妻之间的感人至深的真情、闲暇时聊以自乐的逸趣、半生坎坷流离中的生死离别的哀痛和外出游历时的轻松愉快。
书中最打动人的一点,就是它那一种娓娓道来的从容,带一点说不清、道不明、捻不拢、散不去的惆怅情怀,仿佛清晨山间微微漾开的白雾,清凉寂寞,令人心悸。看他历数人生大事,妻亡、父逝、子丧、兄弟阋墙、朋友负义……种种恶风恶浪之后,却还是最最挂怀那些伊始的美好,着意淡化了当初自己与之对面时的愤怒与悲痛。那样凄恻的往事,多年之后再次回想起,仍然免不了一番大大的伤筋动骨。沈复讲到极伤心极动情处之时,每每要长叹一声,仿佛情难自抑,不得不要停笔仰首,将眼底渐涌的泪意敛去。而略略收整之后,他又依然从容走笔,不肯失了姿态风度。《浮生》一书,情感自是真切深挚,但文字间更别有一种高贵的矜持。
四卷之中,最喜欢“闺房记乐”。那是美好到易碎、如同镜花水月般令人可慕而不可得的幸福时光。那段日子里,纵然清贫寒酸,两人也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达到了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沈复有芸——情投意合、一生挚爱的妻子。《浮生》有芸——别有风致、随性自然的奇女子。她不仅从沈复处学来诗文学问、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还加入了沈复所在的文人小圈子,并成功地在其中扮演着“沙龙女主人”的角色。更值一提的是,在那个礼教森严的年代,陈芸竟能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游历,和丈夫一起深夜与船家女纵酒而欢,甚至欲为丈夫召美妾而与妓结盟……而在沧浪亭避暑的那段日子里,他们接触到的是淳朴热情的农家夫妇,过的是另一样生活——柳边垂钓、对月而酌、吃蟹赏菊、乔装同游。
“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荫深处。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读至这一段,我的心几乎要化了,满满的都是羡慕。一直以来都觉得现在的生活太快了,有时即使疲累无比却还不得不继续奔波。“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该是多么美好的闲逸啊!纵然人生处处艰辛,但能“偷得浮生半日闲”,沉浸在俗世之外的离奇世界,确是难得的逍遥。
《浮生六记》的第一卷“闺房记乐”通篇缠绵愉悦,时而间杂伤感谶语,唯有篇末寥寥一句“后憨为有力者夺去,不果。芸竟以之死。”令人触目惊心。
也许是他们将一生的繁华都用尽了,在夫妇二人留恋不已的短暂美好之后,遇到的多是各种不幸得意外和变故,两人不得不挣扎于世俗滚沸之中,求安稳而不得,遑论静好。但是,那段岁月的恣意美好和一世携手的深情,在我看来,已足以抵偿所有艰辛。
“七月望,俗谓之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
这是情深意浓、花月缱绻之际,寂寂深夜里的喁喁儿女私语。隔了那么久,他还记得她说的每一个字,还记得当时周围的寥落夜色。
世事漫如流水,算来一梦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