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我们育人的主要形式,课堂的高效与否决定着我们育人的质量与效益。那么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如何构建出一堂堂的“好课”呢?你的课要具备以下四点:
一、课堂一定要有节奏
一堂课就有了节奏。声音有了节奏是音乐,没有节奏是噪音。所谓的有节奏,其实就是课堂要有结构。一堂课有几个模块一定要清晰,不贪多。有清晰的结构最关键。怎么确定一堂课的节奏呢?研究课标,和他人的备课经验,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课堂目标是首要的。再对目标进行逻辑建构,确定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与权重,那么一堂课的框架建构就完成了。
二、有明确的问题解决
问题是目标的具体化,情景化,思维化。整个结构中的每一部分,要解决哪些问题?没有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学生自由成长的,不能称其为高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要有导师引领的,我们起的作用就是导师。导师引导的学习和自由学习的差异,就是一定是有问题的解决。那我们就要搞明白,我们的每一个小模块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更好的设计问题?千万不要自以为我们想的那个问题是非常完美的,在脑袋里永远想不出好问题。你往纸上写一写,你就知道有的似乎是个问题,但往纸上一表述就发现写不成个问题。你在脑袋里想的觉得很通顺很明确的,往纸上一写你会发现它是非常之不明确,它是模糊的。练问题是在纸上练出来的。用脑子,先大致聚焦到一个点上,这儿大概应该有个问题。在纸上写,写着写着你会发现,原来你想的这个问题他不能称为一个明确的问题。你写着写着写到最后你才发现,你在纸面上呈现出一个很好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你当初隐隐约约的那个问题。它将是一个有内涵的问题。因此,我个人感觉,往纸上写,分几块,写清楚每一块解决什么问题。反复的在纸上去推演。当你推这么很多次之后,你脑袋里边再想问题的时候,就有了纸和笔的情景,你拿嘴再说出来的东西,就有如你在纸上写出来的。你有问题表述的情景,说白了,你有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相互的印证。这个时候你拿嘴直接表述出来问题,往往才可以。所以,要把那个问题好好的推一推。让别人一听,这是个好问题,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有了这么些个问题,就会推动孩子们深度的学习。
三、一定要让孩子们有学习过程
可能大家很奇怪,孩子一节课都在课堂怎么会没有学习过程?可是大家想一想我们的传统课堂里边,孩子真正有学习过程的时间连三分之一都不到,三分之二是没有学习过程的。一定要让他有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要有明确的学习过程。要想实现这一点,从课堂表面上看上去一定不“燥”。课堂上一定就会有孩子们安安静静各自独立的时候。并且,孩子们在安安静静各自独立的时候,他是有明确的学习要求的。再一个,怎么样保证孩子们有明确的学习过程?一定要下去,你给了他一个问题,给了他一个明确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在安安静静的学。当你不下去的时候,也特安静,也拿着那个东西似乎在学,实际上早走神了。或者他根本做的没有按照你的要求来,是糊弄的。所以,一定要下去。去确保每一个孩子这一个过程真实的发生。
四、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有点拨
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有点拨,但,一定点拨的是学生的问题。一个老师,不可能不说点什么。但一定要说的是学生的问题,切切不能说的是你这个老师的问题。你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是两回事。怎么去找着学生的问题。当学生们处在学习的过程,你去转的时候,就找着了。这个非常的重要。有时候你为了去解决一个问题,当发现一个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往往指导他犯的极其彻底,而他觉得非常正确。实际上你就拿到了一个样本,让他显性的错误和隐形的错误都显性出来。我们说让孩子把错误的产生体验到。往往我们是怎么样呢?一看到一个孩子有错了,马上把错误堵住,纠正过来。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做出来都是对的。这是一个败笔。你堵了他,并不能解决他这种思维根上的问题。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你就能判断他是出于什么想法。好了,你等着他错下去?他还觉得错的特逻辑。然后我拿到这样一个东西。这就叫深度的解剖。我们每帮孩子一次,就能帮到这个孩子的点上。而不是表象上。所以,我们一定要解决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