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57个想法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弗洛伊德说错了
>>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 为什么讨厌自己?
>>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选择。
>>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
>>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这一点你能够理解吧?就像阿德勒说过的那样,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 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没有竞争,只是和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就不会产生自卑感
>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 当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的时候,一些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
>> 现阶段能说的就是不能够逃避。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
◆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 我们人类并不是会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要说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那绝对不是。
>> 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 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
◆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我觉得不太管用,孩子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课题是什么意思,不知道需要承担的后果是多少,这样和放任不管有啥区别?
>如此一来,察觉到父母变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今后该如何做这一课题了。
这句话说得很对
>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 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格尔迪奥斯绳结
>>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
>> 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三毛说过,你讨厌我又没关系,反正是我先讨厌你的。不刻意改变自己去取悦别人就是自由
>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
>> 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
>>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
◆ 有价值就有勇气
>> 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
>> 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 有关共同体感觉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混乱程度。不能够表扬,也不可以批评。评价别人的话全都出于“纵向关系”,而我们必须建立起“横向关系”。还有,我们只有能够感觉自己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肯定性的达观”
>>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 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 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 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 舞动人生
>> 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 后记
>>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不懂得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