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英雄是古今中外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情结,歌颂英雄的题材曾出现在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那些广受欢迎的、成功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往往少不了英雄的身影。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水浒传》中的武松、《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都是民众喜爱的英雄形象。其实这三个人物形象,正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反映了底层百姓的三种心理需求。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品格接近完美的精英英雄
对于现代人来说,想要获得成功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在古代社会,可选的道路就没有现代这么多了。文人可以高中状元、走上仕途、官场步步高升,武者可以征战沙场、当上将军、立下赫赫战功。不管文还是武,最终封侯拜相,摆脱底层地位,成为人上人,就是古代平民百姓眼中成功的人生了。所以,古代各种传奇、小说、民间故事里,关于文状元、武将军的故事特别多。《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正是这类精英的典型。
关羽的出身并不高,并且出场时正在逃难,很落魄。桃园结义后,他凭借过人的实力追随刘备建功立业,成为威震一方的武将。不过,仅仅武力过人还不足以成就他的美名,实际上,关羽能够在后世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愈来愈多的尊重、甚至被称为关帝,除了武力之外,更在于他的品格。
在百姓眼中,关羽是忠义的化身。百姓敬重他品格贵重。这是关羽得以在历史上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浦江清在《中国文学史稿》明清卷中从忠、义、信、礼、勇、智等几方面总结了关羽的典型性格。当然,对这几点,读者和听众们也都了然于胸。
论忠,关羽始终忠于既是主公又是兄长的刘备,从无二心,无论曹操如何对他宽待、厚爱,他也从不动摇;论义,“华容道义释曹操”,宁可违背军令、接受惩罚也要坚持一个义字;论信,他单刀赴会,因为“既已许诺,不可失信”;论礼,他千里走单骑,护卫二位皇嫂一起投奔兄长,对二位皇嫂始终以礼相待,敬爱有加;论勇,就更不用多说了,过五关斩六将,战场上每一场对阵都英勇无比;论智,他水淹七军擒于禁,是个智勇双全的武将,绝不是空有一身武力的莽夫。
当然,关羽并不是没有缺点,他因傲慢拒绝了东吴提出的亲事,也因大意疏忽丢了荆州。所谓人无完人,正因为他身上还有这些缺点,反而让他的优点显得更真实可信,也让人们更加喜爱这个角色。
纵然有傲慢、疏失这些缺点,关羽身上仍然集合了古代社会所推崇的忠、义、信、礼、勇、智等传统优点。所以,关羽不仅是凭武力获得认可,更是凭借自身所具备的传统美德,获得后世的尊重。
诚然,《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是经过文学艺术加工美化的,但这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爱。因为他是个鲜活的标杆,让古书上和教书先生口中对美德的教导,有了生动具体的样子。他才与德兼备,不仅是古代百姓心目中的成功典范,更是道德典范,是个接近完美的精英英雄,是百姓所追求的远大人生目标。
《水浒传》中的武松:来自底层的平民悲情英雄
在古代社会,平民百姓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遭受压迫,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内心有很多苦楚,却无处诉说。《水浒传》中的武松,正是被压迫的平民中的一员。他的遭遇能引起百姓的共鸣,让百姓感同身受。百姓通过武松的故事看到自己的遭遇,同情武松的同时,也像是找到了一个倾诉自己不幸的出口。
武松同样来自社会底层,地位低微。他身上有底层民众身上的一股豪爽气,富于反抗精神,总是迎难而上,“三碗不过岗”的酒,他偏不服气要喝上十八碗,别人怕老虎他偏不怕。能成为打虎英雄,可以说是平民中的强者了,但也仅仅限于平民中。因为大家很快就看到,当面对西门庆和一些地方官吏的时候,他这种平民中的强根本就不堪一击。
即使他是打虎英雄,也还是被压迫的平民而已,不会比其他平民得到更多公平。所以,武大被毒死后,他想去县衙告状讨回公道时,仍然会被官吏拒绝。打虎英雄遇到冤屈,也难以伸张正义,因为贪官污吏不会为百姓做主。
指望不上这些贪官污吏,又咽不下这口气,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用极端的方式来反抗,为自己主持正义了。然而,依靠平民个人力量所能支撑的正义,太过脆弱,根本无法实现。于是,昔日打虎英雄变成阶下之囚,为了活下去、为了反抗更多的不公平,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
武松的命运,也是千千万万百姓的命运,他们被剥削、被压迫、遭受不公,当他们奋起反抗时,却只能等到更大的不幸。平民的反抗保护不了他们,只能带他们走向更悲惨的结局。
武松是个悲情的平民英雄,他的遭遇展现了底层百姓的疾苦。所以古代老百姓喜爱他,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讲着武松的故事,就像在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幸、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喜欢武松对所有不公正的反抗,从中寄托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渴望。
武松就是处于底层弱势群体的民众心目中虽被压迫却勇于反抗、追求公平正义的力量化身。这力量微弱却可贵。身处不公,就要奋起反抗,哪怕不能成功,也要勇于一试。他是民众内心一息尚存的微弱希望,是民众不甘于被压迫的不灭精神,是民众想要反抗不公的细小呼声。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解救百姓疾苦的超人英雄
在古代社会,底层百姓很难摆脱苦难的命运,但追求公平的希望是不灭的。他们渴望能解救他们于水火的英雄出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刚好满足了他们的希望。
孙悟空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毫无背景,对照古代社会也算是底层百姓。但他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的卓越本领,有能力反抗不公平的现象。他从不觉得自己要低人一等,正好相反,他对压迫自己的阶层充满蔑视,身在高位的各路神仙甚至玉帝,他都不放在眼里。蟠桃会不请他,他就自己去大闹天宫;玉帝用低级的职位敷衍他,他觉得受到轻视,就跑回花果山做自己的山大王。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过程中,孙悟空也一路降妖除魔、解救了很多受苦的百姓。孙悟空即有能力为自己追求公正,也有余力帮助弱小追求公正。
神话里的孙悟空是底层百姓向往的超级英雄,是关羽和武松的结合升级版。他像武松一样受过压迫、遭过苦难,但他有远超过关羽和武松的强大的能力,敢于反抗所有不公正,不但把自己提升到和剥削阶级平等对话的地位,更愿意尽己所能为底层百姓主持正义。
孙悟空是被压迫的百姓追求解放、伸张正义的理想化身,是底层百姓渴望帮摆脱受欺压地位的救星,是底层百姓内心希望的美好寄托。
每部作品关注的重点不同。《三国演义》聚焦在历史大势,关注的是王侯将相。说得残忍点,平民百姓在《三国演义》里,就像游戏中的npc,或者《西部世界》中的为玩家提供服务的机器人,他们的个体命运几乎不被关心。《水浒传》就聚焦在底层百姓身上,反映现实,实实在在展现了底层人民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把小人物的不幸和冤屈一一剖开,直白揭露社会的黑暗。而《西游记》给了底层人民一个理想乐园,这里有孙悟空这个超人英雄为老百姓打抱不平,能够消灭各路妖魔鬼怪。这些妖魔鬼怪,就是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地方恶霸的象征。
浦江清在《中国小说史稿》明清卷中讲到中国小说史的三个不同阶段,民间说书的话本阶段,话本的加工成为阅读文艺的阶段,个人创作的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创作都经历过这些过程。从最初说书人口头讲述的粗略梗概,到形成简单的故事,最后经过有能力的作家的整理和再创作,形成完整系统的经典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关羽、武松、孙悟空,就是经历了群体的、长期的创作过程最终成型的,是代表民众心声的典型人物。
对底层百姓来说,关羽是他们的理想追求,是他们追求的理想成功典范,他们希望自己能脱离底层、走向高处所成为的样子;可武松是他们的现实处境,绝大多数底层百姓无法摆脱悲苦的命运,即使用微弱的能力反抗,也效果甚微;而孙悟空是他们内心的美好渴望,是一份幻想中寄托和慰藉,缓解现实中的苦痛。这三个英雄就像三面镜子,从不同层面映照了底层百姓的心理需求。
2020.03.31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