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同学都来问我关于考研的事情,鉴于自己“丰富”的考研经历,今天来说两句。首先声明,我的经历比较独特,不可复制性比较强,但是你们能从里面看出有价值的内容,有点收获的,我就心满意足了。
1、我为什么要考研?
很简单,因为我没读过研究生,仅此而已,没有别的想法了。
这是不是很单纯的想法呢?我认为是的。我既不是为了读博(从来没想要读,能力不足),也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我不认为读研能找到好工作,眼界能不能提升另说,至少短时间内是实现不了的,还有可能倒退),从投资角度来看,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很差,有可能是个赔本买卖,加上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读研的成本不知道就高到哪里去,心理学也不是一个有“钱途”的专业。最近在看《经济学原理》,很有意思的是,书中把教育当作一种消费,因为教育是一种服务,我们买到的是自然是一种商品喽,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2、如果你要考,思考下你为什么要读研?
可以是兴趣驱动,可以是名校情结,可以是为了学历,可以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或者是读博、出国、逃避工作等等。这些都可以,我认为以上的动机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你是否坚定?
动机有激发、维持和监督功能,多数人停留在激发阶段。一说要考北大清华,激动的不得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至于说以后的行动,基本没有。我微信里有了200多个好友了,很多人过来说自己要考研,说完这句话就溜了,此后再也没有对话,不知道现在这些小伙伴去哪了?
大家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考研是个周期长的活动,而且是个一锤子买卖,你能在多久的时间内维持自己考研的动机,基本决定了自己活动的效率,在《普通心理学》里不是有动机和效率的关系嘛,复习到的同学回去看看。没有动机哪来效率,哪来行动。所以常常问问自己为什么,把为什么写在一个能看到的地方或者时常说出来,总好过仅仅一次次激动的决定。
当年我第一次考浙大的时候,动机是极其强烈的,我已经规划好了我要走的路线,先考375+进入浙大复试,然后选择专硕,2年毕业后去阿里或者网易工作,留在杭州,巴拉巴拉。每天我都会用这条光明之路激励我,是这种的信念支撑我完成了考研复习,在145天内我每天早上5:40起床,去图书馆占十几个座位,英语政治专业课轮番复习,通过考研我在大四上学期自学完了心理学(对的,本科从来没好好听课,到了最后自学成才。还有心理学的很多科目都是可以自学的)。
如果你要考,思考下自己为什么?理清自己的逻辑,建立动机、行动、思考体系,不要仅仅是一句,我要考研了事。
3、我为什么选择心理学考研?
这个问题更简单,因为我不了解别的专业,对其他专业也不感兴趣,在这个前提下,让我花时间跨专业考研,我认为是不值得的,还有我要上班,没有那么多时间复习,只能挑一个自己熟悉的、好考点的专业。
很多跨专业考心理学的同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很感兴趣。最好把这个感兴趣量化,你是看了心理学书籍还是深入了解过心理学研究生的日常,还是仅仅为了读一个研究生而选择一个自认为感兴趣的专业。
心理学不是用来感兴趣的,是要来进行学术训练、做科研、写文章的,一腔的感兴趣只会让你失望。所以在是否选择心理学或者是其他专业上,多去了解下研究生的生活,有机会去学校听听课,跟别人交流下,这个过程虽不能代替亲身经历,至少也比自己幻想好。还有,专业不存在好快、热门之说,你会发现,这都是别人给你植入的信念而已,并不是自己了解后得出的判断。
我的建议是,多去跟已经上岸的人聊聊。他们生活是怎样的。多听听没坏处。
我的微信是zhiwiki(嘿嘿)。
我的考研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如何考到410分。然后分解到每个科目做规划,考到这个分数就可以了,多了不需要,低了也不行,实际结果是:刚刚好。
4、上岸后是一种什么生活呢?
这种情况因人而异。有的人目标明确,可能迅速确定方向,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做点什么,这时候重复大学里的迷茫。这里就有问题了,问题的症结在于最初考研时其实没有想好路线,因为不懂,所有的规划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导致与实际不符,所以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状态。
其实正常的就是读文献、做实验、发问卷、写论文、发论文,如此重复,期间你可以思考、读书、交友等等,最后能夯实自己专业基础,能形成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这就算值了。不考研,去工作也是一样的,考不上过另一种生活呗。
这个题目其实很久之前就想写一写了,现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重要原因是,我也突然不知道去哪里了。我翻出来当年面试写的个人材料,对比现在的自己,发现两者之间的变化其实没有那么大。
最后说一点,心理学是个概念性的学科(心理统计学更是,不用怕),为什么市面上有那么多写着《XX心理学》的畅销书。这些书写得很简单,容易懂,自己造一个概念或者随便写写来蒙一下没学过的人,然后产生一种我喜欢心理学的错觉。其实你会发现,如果是入门心理学的话,看经典教材就可以了,英语厉害的可以把里面的文献找出来研读,反过来再去看那些书,你会发现全书废话连篇(我写的废话也不少,嗯!)。
写一写,思路还是有点乱,就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