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哪些事情可以提现一个人的良好教养。这让我回忆起在温哥华工作的时候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有人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深深佩服其修养,也有人外表优雅华丽却难掩其内心的浅薄。在此记录下来,希望自己和读者都能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去年,我跟随主编去参加一个晚宴形式的经济论坛,主讲人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蔡洪滨教授。席上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邻座是一位投行高管,他面目俊秀,身材高大,简单交谈后得知我们是同乡,他略大我几岁。这位先生对我很是照顾,帮我拿餐巾,帮我续饮料,我起身时帮我把座椅拉到一侧,极尽绅士风度。
席间,他关切地问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场合吧?"
我笑说,"还好。"
过了一会儿,我们聊起了起了《天龙八部》,我表示很喜欢黄日华版的电视剧,但没有看过原著。"你该多读点书了,别只知道看韩剧,"他语重心长。
我笑笑,不想说什么。
这些话如果是出自一个混社会的人之口,我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让我不停回味的是这位先生的傲慢自大和优雅举止的严重不和谐。我相信他的绅士做派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习以为常的社交礼仪。但很明显,不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风度很空洞。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那次论坛上另一位主讲人王先生。王先生博学多识,年龄大我两旬不止,我和这位前辈谈不上有交情,但一个细节让我将这位前辈永远记在心里。也是在一次饭局上,在座的都是长辈,他们因为觉得我和一个女演员在长相上有几分相似,便用她的名字喊我。对此我没什么意见,这样的称呼顺口又好记,没理由要求前辈们记住一个后生拗口的名字。可是,在大家都用那个方便的名字叫我的时候,独独王先生用我的本名称呼我。
王先生学识丰富,潇洒豪迈,但无论中西礼仪又都做得无可挑剔。我曾经觉得他的风度是种天赋,旁人很难学会。现在回想一下,好风度说到底其实就是对身边每一个人的尊重,无论长幼尊卑。掌握了这一点,王先生的好风度还是有办法摹习的。
有时候情况更复杂,想要表现得有教养,不光需要对人尊重,还需要动脑筋。
我师傅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战地记者,出版过好多本新闻专业书,人极为谦和儒雅。一次,我和他一起去采访一位在温哥华很有作为的华人企业家。采访地点约在一家以精致著称的下午茶店,我们的服务员是一位漂亮的白人妹子。点单的时候,我发现那位企业家的英文有极其浓重的中国口音。这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我师傅的表现。
师傅平常讲英文虽然略有口音,但措辞和语气都极为高雅,一听就是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气质。那天他却一改常态,口音极重并非常不拘小节地点单。我觉得奇怪,甚至觉得有点难为情。
回家以后,我和我先生聊到这件事。我说师傅明明在英国、澳洲和加拿大生活工作了很多年,平常西人的做事风格运用得极为娴熟,为什么今天突然如此反常。我先生很自然地说,师傅是在为你们的采访对象着想,不让人家尴尬啊。是啊,如果没有师傅不漏声色的故意"陪同",当时的情形是会有点尴尬。那位企业家不一定会介意,但师傅的做法显然让他觉得更自在,从而更愿意与我们交流。
有时候我们会被"教养"的层层外衣迷惑住,以为教养就是对服务员说谢谢,是在别人休息时压低音量,是吃饭时尽量不发出声音。没错,这些都是教养的体现,但如果只做到这些行为规范,教养只流于表面。我想,教养的本质应该是摆脱自己的优越感,让身边的每个人都感到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