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耀坤
孝敬老人有三个层次:孝养、孝敬、孝顺。
孝养,让父母在生活上没有缺乏,让老人有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物资。
孝敬,对父母时时刻刻恭敬、尊重,并要求自己为人清白,人品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感到荣耀。
孝顺,即是处处要顺从父母的意,父母与自己有着代沟,他们是工业时代的人,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带着工业时代的印记,与自己就有着很大的不同。要想顺从父母的意,就必须引导父母的三观有所改变,要他们接受信息时代的新规则。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要改变父母的观念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我们做晚辈的和风细雨的去谆谆劝导。要顺父母的意,要长期对父母表现出孝心,儿辈们要长期用孝顺的举动来温暖父母的心。所以,要做到孝顺这一层,是很不容易的。
中国古《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故事,讲述了西汉文帝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的故事。
刘恒贵为一国之君,他的母亲患了病,这可把他急坏了。他母亲薄太后一病就是三年,一直卧在床上。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从不怠慢,每次煎完汤药,自己总先尝一尝,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并且,处理朝庭之事后,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二十四孝》中的涤亲溺器之故事,讲述了宋代黄庭坚,他在朝庭中官为太史,他虽显贵,但奉母尽诚。每天傍晚,他亲自为母亲涤溺器,不用婢妾人。他秉性至孝,自小侍奉父母极真诚而且无微不至。因为母亲有洁癖,受不了马桶的异味,所以他从小就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数十年如一日。就在他日后身为朝中显贵,但他也丝毫未尝忽略照顾侍奉母亲,尽管当时仆从甚多,大可不用亲自为母亲清涤马桶,但是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亲自该做的事,不可以委托他人之手,要尽心尽责孝顺父母。
《二十四孝》中的戏彩娱亲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人老莱子,他对父母极为孝顺,因为他的年龄很大(70岁),人们故称他为老莱子。当然他的父母年龄就更大了,父母不能吃硬的食物,老莱子每次都把饭菜做的很软很软,父母根本都不需要牙齿咬就能吃下去东西。当老莱子都七十岁的时候,他从不在父亲母亲面前说“老”这个字,因为怕说自己老,父母会觉得他们自己显得更老了。为了让父母开心,他常常穿着花衣服装扮成孩子逗父母开心,也常常用两个水桶装点点水,用扁担挑着,在客堂上故意滑倒,打翻水桶,装出小孩子的声音大哭,父母看他还是和小孩子一样,便会觉得自己也很年轻,心情自然欢喜舒畅,再看儿子的举动滑稽,自然大笑不止。他为了父母开心,孝顺父母之意,他穿彩衣、学戏舞、翻水桶、作婴啼,对七旬的老人来说,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不容易!
孝顺比孝养、孝敬更难做到,我们的古人为了要孝顺父母,都在持之以恒的想方设法去顺父母的意。我们今天的信息时代,沟通的工具先进一些,孝顺的方法更多一些,我们一定能顺着父母的意,将孝顺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