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第三章 理由是什么
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撑他的看法,尤其当这些看法存在争议没有定论时更是这样。
请记住: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
理由+结论=论证
所谓理由,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论证(argument)、推理(reasoning)都需要理由。
如果某个交流缺乏理由的话,那么它既不属于论证,也不是推理。
所以说,只有论证和推理中才有可能存在逻辑错误。
因为一个理由本身只是一个孤立的想法,它并不能反映出一种逻辑关系。
论证本身的几个特点:
* 论证必有其目的:论证需要别人对之作出回应
*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
保持质疑,问“为什么作者和演说者相信这一结论”,回答这个问题的那些陈述就是理由。
方法:先找结论,然后问为什么
施惠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
推理论证的基本结构: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
请记住: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弱势批判性思维(捍卫自己的观点)
学会提问 III
读了这一章,感觉是深入剖析了“理由”。
如何才算是一个论证,要想深入了解,很重要的一个习惯就是保持质疑,问“为什么”。然后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启动了大脑思考,慢慢得到想要的理由,成为论点的支持。
很敬佩那些能把问题看得很透的人,究竟那些人是怎样练就这样的本领的?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达到问题的核心。从一句话中就可以嗅到背后更深的意思,而且有理有据,让人很信服。
要想快速能把问题看透,除了有钻研的精神,还应该需要有相关的经历。当经历得越多,说明看到过曾经出现的一个可能发生的结果就越多,自然对整体的把握就会越强。有时候所谓的钻牛角尖,是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点,这时,如果像拍照片时把焦距往后往上拉,那那个点马上就会变小,周围的情况立刻显现出来,也就是以整体的视野看到了这个问题。相关的关联点也会随之出现,仿佛有无形的线把这些点连接了起来。这样一个点产生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因为视野变大,格局变大之后,问题自然就会消失,或者所谓的问题当时间到时,终究会解决。
为什么有些人的观点那么犀利?一针见血。为什么这些犀利的观点还会让我们信服?什么样的理由才能支持这样的观点?这些理由之所以能够作支持,我想至少是要足够客观、公正,一般都会是不争的事实,符合自然规律。因为自然规律就是自然发生,没有任何外力的阻碍,会自然引导我们,给我们启示,让所有的发生都合乎逻辑,也就是说得通,思辨力便也随之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