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聊。
在知乎看过一个女生的故事:25岁的她在一线城市工作,月薪十万。迫于父母的压力,她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没考上。之后父母每天都念叨:“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你稳定过日子?养了你这么多年怎么就没让我省心过呢?”
因为这句话,她开始时不时地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打击式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无数父母总想让孩子活成自己的期待,却忘记了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要先学着当“别人家的父母”。
前几天,娘娘孙俪在微博上更新了自己的自拍照。
照片上的她,气色很好、笑容温暖,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一点也不像37岁儿女双全的妈妈,反倒像20几的少女。
她的儿子等等和女儿小花,一直以来都是懂事可爱的形象,难怪娘娘不用操心。
之前,孙俪曾晒出自己与儿子的聊天日常的记录:
小花妹妹说她看了一个音乐剧,里面有个女演员比妈妈还美。
结果,哥哥等等马上就反驳:不可能,怎么会有妈妈美。
就这样,兄妹俩就大吵了一顿。
也许是害怕妈妈伤心,暖心的等等还在睡前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妈妈是这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妈妈我爱你。”
这条微博至今为止,已经引起了92万网友的点赞。
这么懂事优秀的儿子,令人无比羡慕孙俪:“孙俪,你究竟是怎么教育小孩的?”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孙俪教育孩子的方式,比大多数打击式父母都强。
孙俪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深以为然。
最好的教育,其实不是说教,而是共情。
许多不明白这一点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伤人的话语,让孩子渐行渐远。
记得叶一茜曾经分享过自己和女儿森蝶的聊天记录。
叶一茜问女儿看完电影的感想,女儿却用只言片语回复了事。
叶一茜苦笑着说:“和森蝶的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
也许是因为森蝶的性格比较高冷,是个酷girl。
但许多父母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自己聊天了?
知乎上的一位网友无我,生动地模拟了中国式家长与孩子对话的场景:
“我今天在学校跟同学......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你去学校就是去跟同学玩的?”
“我班老师今天......特厉害我的天。”
“老师不厉害还能教你?净说废话。”
“看我新换的微信头像好看吗?哈哈哈哈是个猫。”
“什么东西不三不四的,赶紧换了。”
“看我新买的鞋好看么,我巨喜欢这个颜色。”
“还买鞋?多少了还买?你看看你那个鞋柜......”
“那个我......算了没事了。”
“啥事?你一天天的能不能让我省点心?我赚钱容易么。”
长久以往......
“你们学校今天发生什么事了?”
“不知道。”
“老师讲什么有趣的了么?”
“没。”
“你跟同学出去吃什么了?”
“快餐。”
小孩子的倾诉欲真的很强,但太多父母,往往等不及孩子讲完想说的话就急着打断。
快乐的事与父母分享,得来的却是一顿教训;
痛苦的事向父母求救,得来的却是一顿讽刺。
长久以往,再活泼、话多的小孩,也提不起与父母聊天的兴趣。
博主罗套套说过自己在高铁上看到的一个场景。
对面坐了一家三口,10岁的儿子去买了三份高铁盒饭回座位。
他很开心地跟爸爸说:“我买了三种不同口味的,你们想吃别的味道也可以吃了,里面有一份宫保鸡丁,是最贵的。”
去厕所的妈妈回来了,站在走道上看见了桌子上的三份饭,一下就火了:
“谁让你买这么多的?让你去买饭你一下买三份?”
儿子愣住了:“我们三人一人一份啊。”
一直没说话的爸爸突然开口:“我不饿,没想吃,你看你,买这么多干吗?”
妈妈也暴躁地狂吼:“我不饿,谁让你买这么多的!我给你100块钱你都要花光是吧?”
爸爸马上接话:“给他多少花多少!一点都不留!”
儿子被两个人围攻,说话都带上了哭腔:“那你们也没跟我说不吃啊,你们没说清楚。”
他妈妈大吼大叫着把儿子抓起来,一起去退饭。
最后,他妈妈成功地把另外两份饭退掉了,站在走廊里把钱塞进了裤兜,这才安心地回了座位。
她第一次压低了音量说话:“你的这份饭,啊,快吃吧。”
旁边的爸爸也马上附和着:“对对,快吃。”
儿子再也不说话了,一边流眼泪一边吃饭。
这对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自己舍不得吃昂贵的高铁盒饭,省下钱来只让儿子吃。
但他们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过问题,只想着发泄情绪,让孩子承受着窒息、难以下咽的“恩情”。
教育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太多父母,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孩子好,不关心孩子的情绪,以爱的名义伤害着他们的心灵。
他们习惯指责,而不是理解;习惯命令,去代替沟通。
他们学不会道歉,也从来就不懂道歉。
就像那句很出名的话:“父母在等我们道谢,而我们却在等父母道歉。”
有毒的父母,用打击孩子来赢得掌控权,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会贯穿岁月。
回顾孩子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是不是对父母特别依赖,总是粘着父母不放?
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有条件:满足父母期望,达到某个要求,才是好孩子,才会爱孩子。
可孩子对父母呢,总是有着出于本能的爱恋和依赖。
一位外出打工的妈妈,看到家人发来的视频:
孩子想妈妈却见不到面时,就会趴在爸爸妈妈的婚纱照上,亲亲妈妈。
@超级辣妈
每次妈妈要回家了,孩子就会坐在院子里,盼星星盼月亮,等一整天。
听到妈妈的脚步声,赶紧扑进妈妈的怀抱里,害怕她离开。
@青春已去(无法挽回)
吃饭的时候,妈妈故意从女儿碗里夹走了一块她最喜欢吃的香肠。
本以为女儿会不开心,没想到下一秒,女儿把自己碗里所有的香肠都夹给了妈妈。
8岁的小孩,写了一首诗:“做你的儿子,是我的运气。”
下班的地铁上,男孩背着妈妈的包,小小的手贴心地扶着妈妈的头。
“累了一整天的妈妈,真想让她好好睡一会。”
孩子天生就是爱父母的,但如果这份爱不珍惜,有一天也会烟消云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当孩子不再亲近父母时,是因为他从后天学到:亲近的弊端大于好处。”
言语暴力、棍棒底下出的,也许不是孝子,而是一个个伤透了心的孩子。
有毒的亲情,比陌生人带来的伤痛毒10000倍。
学会共情,蹲下去用孩子的角度看看世界吧。
用爱和包容,给他一点温暖。
答应我,不要再把孩子越推越远,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