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硬着头皮看完了被人推荐的《AI》,导演是郭敬明。
看完一些观后评论之后,再联想自己在虎扑潮流区混迹的感受,我愈发觉得审美观是一个特别具有个人特征,又很难真正独立的东西。一方面,我觉得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理解,这里的理解包括剧情,演员的表演,剪辑手法,灯光摄影等等,很能反映个人的思维逻辑,推荐给我《AI》的朋友使用了”哭“这个字,“哭”同样出现在了我看到的一大部分评论中,但我却只觉得矫揉造作,且有恶意赚取一部分观众眼泪之嫌,拍摄手法也很普通,总之就是我个人过完今天绝不会再提起的水平,但我又想到,昨天给这位朋友推荐《十字路口》,一部我觉得拍摄的很有质感,整体还不错的北影学生毕业作品时,朋友直言看不懂,无聊。其实我第一遍看到时候,对剧情也是有一些晦涩的感觉,但是我并不对这种晦涩感到无聊,就像王家卫抽帧的拍摄不会让我觉得是画质不好一样。诚然也有短片的女主马思纯是我喜爱的女星的因素。
那么这种对影视作品不同的观感,或者说审美,就是很个人的吗?可能以前会这样觉得。
穿衣风格,是我上大学才接触的东西,毕竟之前是老老实实的穿了12年校服。随着这个网络自媒体时代对大众的裹挟,“毒家工装”,cityboy,highstreet等风格在我脑子里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月前买的衣服,第二个月就非常嗤之以鼻了,这种快速更迭的审美,我不觉得就是能反映个人特质的审美,它只能说明目前的我十分跟风。我觉得影片也同理吧,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同样也是一种裹挟,特别当他们在资本的推动下,更容易和我们接触时,我们大部分人就很难选择地,没有察觉地接受了,就像我这两年买衣服一样。
审美是多元化的,也必须得是多元化的,可是首先,我们得找到自己的,自信持久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