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是读书群的第三次拆书,难度加大了。我认为最大的难度是,我们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不够。也不能把作者的思路,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不读书的情况下,也能知道书的内容。前路艰险,吾往矣!
原文:
找到能帮助自己找书的枢纽书
作家每年出书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在书里介绍的书一般都在作者手里经历了重重筛选,一定是值得收藏的好书。
以读过的书为起点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可以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体系化,这种让读书永不结束的过程实在是太珍贵了。
我把这种可以不断引领我找到其他书的书称为“枢纽书”。以这本“枢纽书”为基准开始找书,读书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购书清单是一份无形的财富
购书清单就是格式如下的一张白纸。平时看到不错的书,就可以在这里填写下面三类信息。
购书清单
①书名
②作者名
③出版社名
以这三个信息为线索,就可以实现“指名购买”了。去书店以后要做的事情很简单:翻开目标书籍,决定要不要买。这就是购书的确认工序。
在实体店购书印象更深刻
如果每次去书店都只找清单上的书,接着考虑是否要买,或是跟同架的书比较之后再买,会不会更有可能买到一本能让自己读完的书呢?而且,特意跑去买书这一动作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比如自己心仪的那本书太贵了,每次去书店都犹豫不决,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买下来;比如知道买太多书肯定会读不过来,为了让自己更有动力,每次只买三本……
在实体店买书的种种体验,都会被忠实地记录在自己与那本书的故事里。
I——重述原文
在我们买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应该买哪本书呢?到底哪本书才是最适合我的呢?
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就已经把书买来了。结果是买来的书被束之高阁,甚至封面都没有打开就扔丢弃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买书之前做好准备。首先要明确自己要买的书,这样的书从哪里找呢?
有一种书叫做“枢纽书”,“枢纽书”不是一类书,但任何一本书都有可能是“枢纽书”。只要在书中,发现作者给我们推荐了书籍,有利于我们更深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有利于我们发展的书籍,都可以称之为“枢纽书”。。。
作家们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大部头的,这样的作品牵扯到他们大部分的精力,因此他们每年出版的书也是有限的。在书中他们必定会惜字如金,认真的对待他们所写的每一个字。所以在他们的书籍中,提到的其他作家的书籍,肯定是经过他们的精心挑选,对自己有益,对读者有益的书籍。而且会进一步引导读者,做出更深层次的阅读和探究。
读者们在读作者书籍的时候,发现作者读的书。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作者的思想和这本书的线索,读者会继续读作者推荐的书籍。这样在一本书读完的时候,就能顺着同样的思路和线索,继续深入。一以贯之,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知识体系。
读者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有可能会扩展为多本书——作者的书,作者推荐的书,书中作者继续推荐的书。读书的范围不断的扩大,逐渐形成一系列的书籍。在读完一系列书籍之后,读者积累了深厚的知识,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即使成不了专家,也能让读者更深层的了解作者的动机和意图。
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的相遇就是因为一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当时心存好奇,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于是找到《查令十字街84号》,认真的读了一遍。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由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集,他被誉为“爱书人圣经”。这本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情缘。它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它。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读后恍然大悟,原来,选这本书是有深意的,预示着焦娇和大牛情缘。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能读到吸引人的故事,这就是“枢纽书”的作用。
无论是在读书的时候,还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枢纽书”就要及时的记录在购书清单中,以便在购书的时候使用。
为什么要整理购书清单呢?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书店买书的时候。在书店的最显眼处的畅销书区域,你被一本封面华丽的书籍吸引驻足。你打开封面,随便看了几眼,就购买了这本畅销书。回家之后,却发现这本书不是自己想要读的书,完全提不起读书兴趣。于是这本书被束之高阁,你再也没看过他。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购书清单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让你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读哪一本书。
购书清单的格式非常简单,就是把你想要看的书籍分别记录下①书名②作者名③出版社名。记录下这三项,就相当于有了一个重要的法宝,就能目标明确的到书店选购。
到书店之后,需要做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不再像没头苍蝇一样,在书店乱转而不知道买哪一本书。也不用花冤枉钱,买回一堆自己根本不看的畅销书。
到了书店,找到需要书籍的区域,找到目标书籍。剩下的事情就简单至极了:决定要不要买。
在书店选择书籍的余地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选择买或者不买购书清单的书。也可以在同类书籍中寻找,是否有更加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货比三家,找到最合适自己、最能吸引自己阅读的书籍。经过细心挑选的书籍,才能更快、更认真的读完。
同时,买书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由于某件事情,这段时间的资金比较紧张,又特别想买某一本书。于是多次到书店,在那本书前面徘徊、犹豫。甚至在书店站着把这本书读完。最后,自己省吃俭用,在最短的时间内买回这本书。即使已经读完了,还是如饥似渴再读一遍。这样买书的过程也是值得回味的。
而且在书店买书,可以抑制冲动消费。有时候,我们会一次性买好多本书。买到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只读完一部分,剩下的书就不再读了。在书店买书的时候,会多考虑一下,我买这么多书,能读完吗?经过考量,我最近能够读完三本书。这样只买三本书,既能在自己的时间、精力允许的范围内读完,又能节省钱财。
这些有趣的购书经历,可以写在这本书的扉页或者末尾。若干年之后,当我们再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除了看到里面的知识,更能想到当初自己买这本书的经历。如果有兴致,可以把自己与书的故事写成故事,与人们共享。《查令十字街84号》就是这样写成的,我们的买书故事,也有可能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A1 联系经验
选书能力=自己的需求+选书的质量
我比较喜欢去书店购书,但是去书店的时候又不知道买什么书。每次去书店,都会围着书店转几圈,最后又回到书店门口的畅销书区。
在畅销书区,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可以。又没有非常明确想买的书,于是就拿起那本正在看的书,去收银台结账。
心里的负罪感顿时消失:没有白跑这一趟,买了一本畅销书。在路上还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本书看完,不能浪费了。
回到家之后,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一下朋友圈,炫耀我在读书!殊不知拍完照以后,就把书籍束之高阁,再也不看。
漫无目的的选书,容易踩雷!有规划的买书,才有阅读的动力。
一次外出听课,省级优质课,一位老师讲的是《大雁归来》。这是一篇小品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学的,而且非常难理解。但是这位老师另辟蹊径,用文学方式把小品文演绎的惟妙惟肖。
后面在讲述备课过程的时候,说道自己的灵感来自王荣生的书――《散文教学教什么》。记录在听课笔记上,准备周末去购书。
周末到书店,直奔教学专区,找到王荣生老师的《散文教学教什么》,结账走人。用了一周时间把王老师的书读完,获益匪浅。正好周五教研员到学校听课,我现学现用,把王荣生老师提到的课例,用到课堂中。课后点评,我的课获得教研员的好评。
从此我更加坚定了,买书要有目的性。只有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不花冤枉钱,才能更有效的阅读,更有效的活用!
A2 规划运用
看了很多案例,自己也有了亲身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
1.利用“枢纽书”充实自己的读书清单
无论在什么场合,看电视、电影也好,听讲座也好,一定要抓住一切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尤其是一些讲座和名人访谈中,谈到的对他们有帮助的书籍。充分利用“枢纽书”,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充实自己的人生阅历。
2.在读书清单中确定要购买的书籍
读书清单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既能节省我们选书的时间,又能节省钱财。想买书的时候,直接购买即可,省去再次选择的环节。
3.到实体店购书
网上购书方便,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书,无论从质量,还是内容上都很难把握。所以,我更倾向于实体店购书。
只有触摸到纸,心灵和书籍才能彻底统一。
而且在实体店购书,有更多的选择。如果在书店发现,购书清单上的书,与自己的预期不同。可以停止购买,或者选购更加适合自己的书,选择的余地更大。
快速阅读的感受
本次释若老师要求把快速阅读的感受写下来,由于我没有买书,从微信读书上看的。但是微信读书的读书币不够,不能兑换整本书的阅读。因此,这次没有用快速阅读的方式读完第二章。
虽然没有快速阅读,但是还是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能够利用速度的方式,把文章读下来。但是只是停留在快速的程度,不能利用快速阅读,准确的找到书中的重点内容和知识。也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作者的思路展现给读者。甚至,自己的思路都不清楚。
目前为止,这次作业的完成率很低,很多小伙伴不像前几次那样,快速的完成作业。原因就是没有释若老师的范文,大家才倍感困难。
能发现问题,才能正视问题,才能进步。
感谢释若老师的帮助和良苦用心,让每个小伙伴都有进步的机会。
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