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死人的地方称为墓,而埋葬帝王的地方则称之为陵。平时主住房屋为“阳宅”,死后住的陵墓为“阴宅”。一般“阳宅”中的东西“阴宅”中也要相应的拥有,以便死者在阴间使用,皇帝的墓葬遵从“生不带来,死要带去”的原则,因此帝王陵墓内会有大量的陪葬品。
古代帝王的陵墓经过几朝几代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与生前的皇宫大殿具有相似形式的建筑群落。例如,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象征着上朝的文物百官;陵墓中的祭殿象征前朝的大殿;陵墓的地宫象征后宫中的寝殿。
秦始皇陵在山西临潼县骊山北麓,建造耗时39年。现以发掘的兵马俑遗址仅为秦始皇陵外围建筑群落的一部分,其中一处长230m、宽62m,由此可以想象秦始皇陵之巨大,这些兵马俑代表着守卫皇帝的近卫军。
乾陵为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之陵,位于陕西乾县梁山之上。唐朝建陵的特点是开山为陵,以自然山体作为地宫,这也说明当时唐朝国力强盛。乾陵的神道两侧排列有华表、飞马、朱雀、石马、石人、石碑等石像,其中石碑为武则天所立的无字碑。在乾陵第三道阙门前,有臣服于唐朝各国的君王石像60座,这也显示唐朝名扬天下之国威。
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位于南京钟山主峰之下,明朝的陵墓也依山而建,但是不像唐朝深埋山体之下,而是埋在山体之前,其上覆宝顶。其形制为陵前设神道两侧立石像生,过棂星门和金水桥到陵墓中心区,陵墓中心区有大红门、祾恩门、方城明楼、宝顶,地宫在宝顶之下。
明十三陵建在北京天寿山,同样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十三陵中主要的陵墓是永乐的长陵和万历的定陵,其中万历的定陵已经挖掘。十三陵整个陵区的形制以经很完备,其中有陵区入口石牌楼(六柱五开间),其后为陵区的大门大红门,其后为碑亭,其后神道两侧有石像生(华表、文臣、武将、动物等),神道的一端为棂星门,过棂星门可通向各个皇帝的陵墓。其中长陵建造最早,长陵的前方为陵墓大门,其后为祾恩门,祾恩门后为祾恩殿,祾恩殿为祭殿,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重檐庑殿顶的结构,面阔九间。祾恩殿后为方城明楼,楼中立碑刻陵主姓名。其后为圆形宝顶,地宫在宝顶之下。十三陵中发掘的定陵,其由前殿、中殿、后殿及左右配殿共五座墓室组成。中殿内有燃点长明灯的大油缸,可能他有一部分作用是消耗地宫中的氧气,从而使地宫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防止被盗。
清朝的陵墓继承明朝陵墓的形制,但清朝的皇家陵墓分居两处,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市,清西陵在河北易县。清东陵内有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定东陵(慈禧、慈安)、惠陵(同治)等五座帝陵和数座皇后陵。清西陵内有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等。陵墓的形制也包括牌楼、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宝顶等。
孝陵:孝陵的神道区,自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东西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供谒陵者更换衣服、临时休息的殿宇)、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东西下马牌、三路三孔桥及平桥。孝陵宫殿区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营建,自南至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焚烧纸、锞的场所)、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宫门以北部分环以围墙,前后三进院落。神厨库区位于宫殿区前左侧,其建筑有:神厨(做祭品的厨房)、南北神库(储存物品的库房)、省牲亭(宰杀牛羊的场所),环以围墙,坐东朝西。围墙外建井亭。三个区的所有带屋顶的建筑(包括墙垣)除班房覆以布瓦外,全部以黄琉璃瓦覆顶(包括墙顶)。其中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建筑;圣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隆恩殿、明楼和省牲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服殿、隆恩门、配殿、燎炉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朝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神厨、神库为单檐悬山顶建筑;陵寝门为琉璃花门;井亭为盝顶建筑;班房为单檐卷棚顶建筑。
其中最具有特点的是清东陵内的定东陵(慈禧)。定东陵的隆恩殿采用楠木和花梨木,梁枋、天花上的团皆用金箔绘制。大殿台基上望柱和栏板上的石雕为龙追凤的图案,其中大殿中的其它各处也有1000多幅龙追凤的图案,以显示慈禧垂帘听政的权威,记录着那段特殊的历史。
陵墓建筑的地上建筑和宫殿建筑类似,特殊的地方在其地下建筑。陵墓的地宫所用材料均为石材,为了防盗所用的石材体积和重量均很大。地宫的石壁上均刻画有相关的石雕像,反应当时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等场景,也有在内雕刻自己的爱好的,如乾隆的地宫墙壁四周均雕刻佛教图像,昭陵祭坛两侧雕有六块太宗喜爱的战马,后称“昭陵六骏”。地宫中陪葬着各种有价值的艺术品,如铜器、玉器等。这些艺术品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有了更具体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