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一登场就在打折区的裤子(上)
在衣服成为快消品之后,我也是很晚才明白,一些款式的衣服,是从来没有出现在正价区的。
而且这不是谁告诉我的数据,也不是从哪本财经杂志知道的通则。而是通过自己的购买经验得来。
如果是通过生理上的体验来获取进化,时间是很缓慢,但又是最有效的。
在购买了差不多一百件T恤之后,发现,某H开头的牌子的衣服定价和款式都能找到其规律。其中最大的一条,就是打折区的质量都非常脆弱。也有朋友戏称他们家是睡衣店,意思就是新衣服买回来,洗过一次之后,就只能当做是睡衣穿,没法穿出去见人。这条法则在我有一次看中一条正价的裤子之后,被打破。
这条裤子,挂在那个柜台上,一直没有打折。等到过季了也没有打折。
然后第二年,又被重新挂上去,一分钱都没有跌。
款式是经典的,颜色是满意的,裤子是抵抗流行的。在一次购物之中,终于拿下。
结果,这条裤子穿了三年,越穿越舒服。次数超过100次。
男人的角度买衣服会有多省钱?我的买单逻辑是,只要这件衣服我承诺自己能够穿着的次数超过五十次。价格不再是第一考虑的元素。
这和女人,穿过一次之后便塞到柜子里不做它想的传统不一样。且在撞衫这件事,不同性别之间的标准,相差巨大。
由于这条裤子穿得太顺手,但凡出门,不知道该怎么穿的时候,它就能顺势登场,以致于我还想就相同的款式质量再来一件。
强调一下,这个消费习惯属于怪癖了,因为我是那种看到一本喜欢的书,也会重复买的人。
通过这一条裤子,我再去逛H家的商店时,眼光回避了大部分的打折区,他们不再是第一优选地段。而是被框起来挂起来,好好摆设起来的精品区,价格第一时间买下,自然是不划算的(相对于同房间的其他折扣品而言),但它们也是耐用品的分类标准。让人不会心存侥幸地去占便宜,
这样一种消费经验的提醒。我再去打折区看着那些衣物,摸着它们邹邹巴巴的布料和难看的配色,意识到,并不是它们过时,而是它们就是为打折而生,这样说会更清楚一点,几乎所有两元店十元店的商品并不是滞销清仓,而是它们的成本价从来都没有超过五毛一块。想要通过等待降价来买到心仪产品的计划,最后兴许会在一两件商品上得逞,但浪费的是耐心和时间,以及更早体验的快乐。
这么一说,好像又会陷入另外一种消费陷阱。就是对限量限时还有稀缺感的迷思。
他们的加载了时效这个元素,价格会溢出正常价值很多倍。在购买的时候行为本身就在消耗价值了。
为什么我更愿意去实体店购买奢侈品呢?因为在去的路上,迈入门槛的一刻,被奢侈品装修环绕的当下,店员带着白手套拿出一层层的包装袋,最后呈现出商品实体,这些都是它买这个价格的一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如果某款包包在某电商网一键下单,第二天就快递到家门口,用通常的纸盒包裹,要用小刀片划开它,再取出来,再正宗的奢侈品,都有掉价的错觉。
现在电商有在想一些花样,让豪车特派员,端着超大红色礼盒,送着货品,在你同事和邻居面前,仪式化地交接你购买的大宗商品。
我自己的感受是尴尬多过于显摆,犹如女孩被不喜欢的人求婚,场面越大越会翻白眼。